【馬來西亞】我送長子上大學了!♫

單親媽媽希瑪(右)的長子普爾尼斯瓦蘭(左),去年十月成為大學生,拿著小學五年級得到的慈濟獎助學金獎狀,感恩志工一路陪伴。

遠走他鄉逃離不幸福的婚姻,起早趕晚加班賺錢,只為了讓三個孩子都能讀書,但成績優異的長子,卻想放棄讀大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

本系列由「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官網連結

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馬來西亞大專新生入學這一天,十九歲的普爾尼斯瓦蘭(Puaneswaran A/L Arumugam),將離家到柔佛州工藝大學報到住校。媽媽希瑪以家裏出了「狀元」為傲,卻難以再擠出一筆錢來為長子準備行李;慈濟志工致電關心時,希瑪忍不住說:「我不知要怎麼為孩子準備,Aunty可以幫忙嗎?」

希瑪口中的「Aunty」(阿姨),是慈濟志工李秋憶,得知普爾尼斯瓦蘭只有兩套合身的衣褲,來不及換洗更替,她比誰都還著急,趕緊請志工黃循糧就近幫忙。

黃循糧先是騎車到亞羅牙也(Alor Gajah)普爾尼斯瓦蘭的住處,接他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在惜福區幫忙選了幾件適合的襯衫、T恤及牛仔褲。黃循糧再載他到馬六甲市區傳統服裝店、鞋店尋找西褲、黑鞋等;三天後又送來多方奔波張羅來的多功能煮水器、電熨斗、床單、行李箱等等,都是住宿需要的用品。

普爾尼斯瓦蘭坦言,若無志工帶著他一一準備,他無法設想得這麼齊全,也許會先去學校報到,待大專學貸金核准下來,再一點一點補足,屆時的花費可能又是一筆可觀數目。

簡樸的住屋因為備辦行李有些擁擠。母子四人生活雖然不容易,但比起四、五年前的艱難,希瑪展露笑靨說,已經輕鬆多了。

挨餓終日 省下一元買書

印度裔的希瑪(Hemah A/P Manugaran)原本住在柔佛州東甲(Tangkak),從小看著患有心臟病的父親在家休養,母親撐起家計,她讀完中學一年級就決定輟學,在家幫忙父母打理一切。及長有了自己的家庭,婚姻卻不幸福,離異後努力打工撫養孩子,其中一份工作是洗碗,每日洗不完的碗碟、一站就六、七小時,一天工資馬幣二十五令吉(約合新臺幣一百七十五元),換來身體說不盡的勞累疼痛。希瑪心想:「我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再辛苦都不能讓他們步我後塵!」

二○一八年初,不堪前夫干擾,她帶著三個孩子從東甲來到陌生的馬六甲亞羅牙也郊區,在親友介紹的租屋處落腳。

那間幾近荒廢的房屋,就在他們現今住屋的對面。帶著志工去探看的長子普爾尼斯瓦蘭笑著說,五年前雜草長得比現在更茂盛,蛇鼠可以造窩;舊屋前沒有圍籬,而且大門沒有門板,想抄捷徑的路人可以從門口直接穿到屋後。但他們別無選擇,向朋友借了一點錢做門板,母子四人就住進去。屋裏水電時有時無,屋頂漏水,天氣炎熱時,全家躺在地上「乘涼」,在這裏住了一年。

希瑪擔心沒有籬笆,會有陌生人或蛇蟲入侵,每天出門,一定閂門閉戶,叮囑孩子沒事不要出去;她後來在鐵工廠找到工作,積極爭取加班機會,每月有千餘令吉收入,東湊西湊,勉強度日。

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的普爾尼斯瓦蘭,那年面臨中學三年級評估考試,他體恤母親早出晚歸的辛勞,常常在吃了早餐後,就忍餓至傍晚回家才吃飯,把母親給的一塊錢飯錢省起來買參考書。幸好好朋友得知情況,下課經常與他分享餐食,或邀他到家裏溫習功課。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曾經有人告訴希瑪,他們住的是一間「鬼屋」,但希瑪說,她與孩子經常吃不飽、欠學校學雜費,能有一處安身之地就很不錯了。一家四口就這樣克難地度日,直到慈濟人到訪。

普爾尼斯瓦蘭即將負笈求學,志工帶他到慈濟環保站惜福區挑選適合衣物(圖1),並找來行李箱等物品,安排交通到外地安頓(圖2)。

多重困境 優先改善環境

普爾尼斯瓦蘭最小的弟弟在亞羅牙也淡米爾小學(SJKT Alor Gajah)就讀,學校老師得知他們的家境,除了讓么弟獲得學校餐食補助,二○一八年底為他申請慈濟幸福校園計畫的校車補助費。

馬六甲慈濟志工李秋憶記得第一次到訪,屋裏沒有燈光,環境陰暗,「應該沒人。」但她不放棄,第二次再去訪視,終於等到希瑪騎著電單車回來,志工眼中的她,乾乾瘦瘦地,憔悴無力、木訥的眼神盯著志工,滿臉戒備。

當時已經是晚上八時半,屋內只有微弱的一盞黃燈,幾乎沒有家具,昏暗氣氛讓志工心裏發毛;長子在朋友家還沒回來,桌上只有白飯和一道稀稀的扁豆咖哩,兩個孩子態度也不友善。

原來這家庭不只是住處不安全、一家人吃不飽而已,還有拖欠的水電費、房租、電單車分期款等債務;訪談後,多重問題令志工們心疼不已,緊急補助讓一家人能溫飽的物資。

再訪時,志工發現對面的屋子好像空著,環境整潔許多,馬上問希瑪:「對面有人住嗎?知道屋主是誰嗎?」志工設法聯絡屋主,並由慈濟補助兩個月押金,在次年三月租下屋子。

希瑪和孩子非常高興,第二天就帶著簡單家當搬去新家。志工隨後也送來床褥、桌椅等家具,布置三個房間和廚房。看到希瑪安下心工作,志工也進一步協助她妥善規畫收支,不再欠繳房租、水電費。

希瑪起早趕晚加班賺錢,孩子們白天無拘無束,李秋憶叮嚀普爾尼斯瓦蘭肩負起長子的責任,守護弟弟妹妹,「我知道你會讀書,但是一直往外跑,沒辦法靜下心來;現在環境改善,家裏和弟弟妹妹也需要照顧,要把心靜下來,留在家讀書。」 

訪視志工團隊跟當時讀中四的普爾尼斯瓦蘭約定,用兩年時間,在中五考出好成績。普爾尼斯瓦蘭把承諾記在心裏,自此志工每月晚上探訪,一定看見他在小小客廳用功,深夜一、兩點才放下書本就寢。

見他們生活開始穩定,志工進一步詢問普爾尼斯瓦蘭中五考試後的規畫,這個大男孩坦言「大學」似乎太遙遠了,想在中五畢業後就找工作,分擔母親的重擔;後經志工分析和提醒,他才仔細思考自己的未來:身處貧困環境,更需要增強自己的能力與專業,才能改變家人命運。

皇天不負苦心人,二○二一年,普爾尼斯瓦蘭的教育文憑考試獲得佳績,申請本地大學預科班課程,研讀一年的機械工程,二○二二年更成功申請到工藝大學石油工程系。十月開學前,志工除了幫忙張羅一切、申請一筆善款給他以備不時之需,更安排交通,護送他到柔佛州報到。

三兄妹中,么弟小學成績同樣優秀,妹妹勤於家務,照顧居家整潔,幫忙煮食給親戚長輩,臉上也有了自信光彩,不再經常躲在房間裏不敢與志工互動了。

四年多來慈濟志工每月關懷、重要節慶送來過節物資,希瑪一家人生活逐漸上軌道,孩子求學路穩步前行。(攝影/黃玉花)

父母的心 關懷責任未了

慈濟在馬來西亞助學行動已持續二十多年,僅是在馬六甲州,就嘉惠了近兩萬名大學、中學和小學生,幫他們找回最該把握的學習時光。

「嗨,弟弟妹妹們好,首先恭喜你們,成功獲得慈濟助學金,希望你們能夠善用這一筆錢。我是普爾尼斯瓦蘭,今年十九歲,抱歉無法參與今年的助學金頒發典禮,因為我已經在工藝大學就讀石油工程學系……」普爾尼斯瓦蘭錄下短片在馬六甲慈濟助學金頒發典禮上播放,他與另外兩位受助學生的現身說法,激勵了現場六百多位清寒學子。

二○一九年起,志工為普爾尼斯瓦蘭三兄妹申請慈濟獎助學金,讓開學時一下子要拿出數百令吉的希瑪能喘一口氣。每月家訪時,當察覺希瑪累積的水電費未繳清,志工默默增加補助讓她度過難關;新冠肺炎疫情行動管制令期間,志工送來米糧物資等補助;得知家裏沒安裝網路、孩子無法遠距上課,遂與學校老師攜手扶助,送來二手電腦、免費手機、網路SIM卡等,圓滿解決上課問題。

碰到困難時,希瑪第一個想到的是慈濟志工,四年多來,志工與她培養起亦母亦姊般的感情,普爾尼斯瓦蘭和弟妹面對師姑抱持著敬畏態度,明白師姑時而嚴厲、時而疼惜的舉動,都是善意,也是一點一滴心血陪伴的諫言。

希瑪一家人生活逐漸苦盡甘來,普爾尼斯瓦蘭順利進大學,原以為志工關懷多年,如今可以告一段落,沒想到李秋憶說:「還有四年……」掛心這三個孩子,她經常提醒要用功讀書,珍惜母親的付出,做好自身該盡的責任。

嚴肅的外表下,是一顆柔軟的心,她說:「扶持孩子教育的路,像細水長流一樣,很漫長。我們心疼對方的苦,在對方很困難的時候,及時拉他一把,知道孩子可以讀書,全力栽培,直到他們畢業、立足社會,知道他們不會走回原生家庭的舊路,我們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