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貼,也需要練習

問:

孩子上了國中後什麼事只有想到自己,不會為別人著想,是我沒教好嗎?

答:好友C的兩個女兒,笑容美、嘴巴甜,是人見人愛的寧馨兒。父母都是資深志工,母親到圖書館當志工時,會帶著孩子一起去整理書籍,孩子很自然地親近書本以外,還學會主動跟人打招呼、照顧小朋友、陪伴年長者;父親每天清晨在社區教大家養生操,除了自己健康受益,連帶著全家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以下是給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建議:

愛與榜樣

當大多數人是有了孩子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孩子好?我認為只要樹立教育專家提倡的「愛與榜樣」就好。

退休教師倪美英對「愛」有獨特的解釋:「『愛』這個字,中間有『心』,上下合起來是『受』,也就是『心裏感受到的才是愛』,而不是『我打你、罵你,是為你好,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你』。」這樣的愛太沉重,孩子無法感受到,這時候就會築起高牆,活在「自我」的空間。

孩子呱呱落地後,就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因此「父母榜樣」很重要。希望孩子按時起床、睡覺、吃飯時不滑手機,家長本身就要準時睡覺不追劇;希望孩子喜歡閱讀,大人也要拿起書本一起看書;父母多關心他人,孩子自然學習主動關懷周遭的人。

一起當志工

作家劉威麟在〈參與義工活動 遇見模範〉一文中談到,美國德州大學助理教授凱文‧蘭薩(Kevin Lanza)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會去當義工的人都有一股特質─樂觀、積極、正面;所以好朋友C的家常溢出令人羨慕的笑聲。

義工活動並不只是另一種學習或接觸社會的管道,目前這類活動都是主辦單位事先篩選、設定好的,對孩子不會有多大的刺激,活動內容也不會有太多的挑戰與學習;但是投入服務工作中,最可貴的就是會遇到一群同樣做義工的人,他們熱情、積極、正面的生命態度,可以打破由3C產品築成的高牆,也會融化「阿宅」的冰山。

所以家長不妨在假日時走出家門,帶著孩子去當義工,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一定可以成為一位熱情、陽光的青年;只要真心地服務別人,讓人在生活中擁有一點美好,一些幸福的感覺,就是有價值的人生;因為這分價值,孩子會更願意去付出,走入人群做個「手心向下」的人。

父母先放手

「放手」讓孩子嘗試、犯錯、彌補、解決,這些除了代表肯定、信任,讓他經歷整個過程,更能鍛鍊出有力的肩膀,可以扛下未來人生的責任。

放手的過程中,可以靜下心和孩子深談父母期望的「回應」是什麼?而不是一廂情願地付出,又因為期待落空而內傷,進而親子發生衝突時,成為一種變相的情緒勒索。

曾有位父親一直希望孩子就讀醫學系,孩子按照要求讀完醫學系,畢業典禮當天,他恭敬地將畢業證書送給父親,並說:「我已將『您的醫學系』念完,接下來我要去讀最喜歡的數學系!」說完,他頭也不回地離開現場,留下滿臉懊悔的父親。

人性本來是自利的,利他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情操,但需要不斷地練習,不會一蹴可幾。孩子在國中階段,親子間有情感存款,怎麼教都還來得及;與其當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干預或介入孩子的生活,不如帶孩子走出舒適圈,服務別人,這樣他才有機會練習「體貼、看臉色」,進而成為一個懂得跟別人相處、不自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