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普查 讓傷病者重獲行動力

運送電動床前往案家的山路狹窄曲折,
還不時遇到大角度陡坡,志工行車屏氣凝神,
不難想像居民日常求醫的奔波勞頓,
而這也是輔具團隊最想抵達的地方。

運送電動床前往案家的山路狹窄曲折,還不時遇到大角度陡坡,志工行車屏氣凝神,不難想像居民日常求醫的奔波勞頓,而這也是輔具團隊最想抵達的地方。

對於都會區的民眾而言,中、大型醫療院所周遭醫療用品店家密集,直接購買所需的輔具回家顯得理所當然;但偏鄉居民不論是就醫治療或取得輔具,都必須經歷更為辛苦的過程。

有感於偏鄉居民就醫不便、缺乏醫療資源,慈濟義診團隊下鄉行之有年。二○二一年開始,更進一步與山區鄉鎮、離島鄉公所合作,由鄉公所及村長、村里幹事訪查,為有輔具需求的住戶登記造冊,再由志工將輔具載到指定地點發送。

「市區民眾會上網申請或問隔壁鄰居,資訊比較靈通,但山上的部落就算有需要也不知道去哪裏找,即使是鄰居,地理位置可能也相隔很遠,大家也比較沒有這些資訊。」新竹志工方奇輝說明輔具取得的城鄉差異。慈濟志工不請自來,與在地基層公務單位合作發放,一批次就能滿足數百位長者、身心障礙者的需求,甚至在他們還沒想到、還沒對外求助時就解決問題。

這個提升輔具「覆蓋率」的行動,以鄉為單位進行,志工團隊從臺東初試啼聲,兩年多來走入了金峰、太麻里、海端、達仁及蘭嶼五個鄉;之後又陸續拓展至屏東縣獅子鄉、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仁愛鄉、連江縣(馬祖列島)北竿鄉、新竹縣尖石鄉、澎湖縣離島等地。

這些偏鄉因常住人口分散且稀少,甚至比縣轄市的一個里還要少,因此普查全鄉全面「覆蓋」就具有可行性。今年七月完成的「尖石鄉專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載運輔具的貨車駛入新竹尖石鄉,志工頂著烈日卸下,做發放前的最後測試、檢查。

簡化程序,立竿見影

「我們只有一間藥局,外加兩間診所和衛生所,從鄉公所到竹東榮總大概要三十分鐘;從司馬庫斯到鄉公所,單程可能就要兩個半小時。」尖石鄉公所雲健培祕書述說鄉民就醫的困難。

尖石鄉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司馬庫斯位在當地人所稱的「後山」,是全臺最後一個接通電力供應的原住民部落,故有「黑暗部落」之稱;後來在族人共營共享、注重環境永續的經營下,保留了豐富的原民文化及自然資源,翻轉成為享譽全臺的「上帝部落」。但地處深山、對外交通不便,仍是居民就醫的最大障礙。即使是「前山」的那羅、錦屏等部落,也要開車半小時才能抵達竹東市區。

新竹縣政府已在竹東開設輔具資源中心,民眾可以辦理補助購買或無償借用,然而必須等待申請、核定等程序完成,取得輔具之後再驅車載運回山上;鄉公所的社會課也經常受民眾請託,尋找適用的輔具。

民眾需求殷切,社會課同仁可協助填表、送審等行政服務,但鄉公所本身沒有庫存輔具可以立即供應。課長張佩涵苦惱之際,慈濟來電了。

「我以前就有耳聞慈濟有環保輔具平臺,慈濟基金會主動聯繫後,曾國大鄉長指示公所全力配合,我們請各村村長、文化健康站人員統計需求。」張佩涵表示,六月下旬的第一波輔具需求普查,全鄉有四百多人登記;發放完畢後,很多人詢問公所:「還能不能申請?」

第二波訪查時,有將近兩百人提出需求。慈濟於是在七月上旬進行第二波發放。前後兩次總計有六百多人取得柺杖、助行器、電動代步車、手動病床等環保輔具,以尖石鄉全鄉總人口數九千多人來看,這個比例確實已「覆蓋」大部分有需求的人了。

慈濟志工協助徐姊(右一)操控電動輪椅握桿,慈濟人醫會醫師同行指導復健方式。

復健衛教,改善失能

水田部落青年小林是環保輔具受益者之一,「我二十三歲中風,到現在差不多有八、九年了。」小林以前從事餐飲業,專長日式小吃「大阪燒」,不菸不酒卻有「三高」問題。身高一六五公分的他,體重曾飆到一百多公斤,過度肥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讓他年紀輕輕就中風倒下。

病發後,小林右側癱瘓,失去自主行動能力,他咬牙復健,直到一年多前才可以行走;目前體重減至七十多公斤,右腳恢復得還不錯,但右手依然無力且五指無法伸直,只有左手能正常活動。為了滿足他的行動需求,志工提供了一臺電動代步車。

「手放掉不動,車就會停,不要跳車喔!」志工方奇輝手把手地教導小林操作,他把調節速度的旋鈕轉到龜兔圖案中烏龜的那一端,先讓小林從最慢的「龜速」開始,學會前進、後退、剎車後接著練習上路。二手電動代步車經志工檢修後,馬達、電池運作正常,可以載著他在離家數公里的範圍內移動,便於購物或訪友。

需要電動代步工具的,還有石磊部落的徐姊。二十七年前車禍後,身體右側癱瘓;當她今年七月走進石磊文健站輔具發放現場,老經驗的慈濟志工一眼就看出她撐在腋下的柺杖高度過高,立即幫她重新調整。

新竹慈濟人醫會范文勝醫師向徐家雙親示範,如何幫女兒做手部復健。他輕輕按壓徐姊的右手掌,並撥開蜷縮的五指,使之各自伸展;一放手,她的手又縮回原本的半握狀態。「手指、腳趾都要做,愈早做愈快復原,這很要緊。」范醫師提醒道。

「前進、後退看看……沒關係,慢慢練。」在志工伴護下,徐姊用左手操作搖桿,緩緩地讓輪椅向後退;她露出笑容,不經意地舉起左手擦拭左側眼角,似乎是喜極而泣。「你不用怕,用習慣就好了!」志工們鼓勵道。

一位長者駕著慈濟志工提供的電動代步車,在住家附近來去自如;為了確保交通安全,長照人員特地為她在椅背掛上一張告示牌。

將心比心,撐住家庭

因應尖石鄉聚落位置分散,志工因地制宜,請村長、村幹事及各部落文健站的長照團隊,通知需求者在約定的時段到文健站取件。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可以「開」回家,然而病床及相關配件,志工無論如何都要親送到府,因為病床使用者大多無法自理生活起居,甚至難以自己上下床。他們通常需要可調升降的病床以降低照護者負擔,也可能需要氣墊床墊防止褥瘡,在志工到訪後甚至評估長期關懷或生活補助。

「他本來萎縮在床上沒辦法走路,居家服務員發現後為他申請長照,每天去看他,幫他按摩,現在他能自己走、自己吃飯。」玉峰部落文健站照服員黃麗娜,簡要說明中風病患陳先生的狀況;有感於每次去訪視時,看到他自床上起身非常吃力,於是代他向慈濟申請病床。由於陳先生和兒子同住,有人可以照料,且身體還不到全癱的程度,慈濟於是提供手動病床給他使用。手動床雖不及電動床便利,但可為交通不便的案家減少電子零件故障的維修問題。

前往陳家的路段狹窄曲折,兩旁竹林濃密,還不時遇到大角度陡坡;來到家門前的「髮夾彎」,輔具團隊乘坐的休旅車及貨車加重油門急轉上坡,一行人終於抵達。

「不要抓升降搖桿,它是塑膠做的,會斷,要抓床邊。」志工謝明讚引導陳先生的兒子,抓住鐵製的病床邊框,小心翼翼地搬床進屋。同行的范文勝醫師則指導陳先生復健:「平常手要扳一扳,每天用溫水泡一泡會比較軟,兩手相互幫忙,手指就會愈來愈靈活。」

離開陳先生家,「覆蓋尖石鄉」的行動告一段落了。回程途中,貨車卻因引擎溫度飆高而被迫停車降溫,方奇輝提醒:「尖石的山確實比較陡峭,開車進山真的要非常注意!」

慈濟志工主動走入偏遠地區,為蒙受老病傷殘之苦的人們帶來急需的輔具,並搭配相關的衛教與慈善救助,減緩當地缺乏醫療資源的痛苦。目前也在屏東縣獅子鄉等鄉鎮培養出能獨當一面的在地志工團隊,藉由居民對彼此的熟識,讓環保惜物、關懷鄰里的精神,更深入地方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