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醒來就有好事做─臺中郭芳蘭

臺中 郭芳蘭
  • 「順應自然、歡喜分享」,是我的養生之道。

  • 要活就要動。人老了更要走出來,不能老是在家裏憨憨坐!

  • 我寧願去長照別人,也不要被人長照。

「還好有慈濟,讓我每天醒來有事情做。」八十四歲的慈濟志工郭芳蘭,感恩著每一天。

每週有兩天,她在臺中靜思堂和民權聯絡處當諮詢志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值班時,就站在一樓入口處,指引進入會所的會眾測量體溫與消毒手部。

週五上午,她固定在臺中靜思堂所成立的C級巷弄長照站當志工,攙扶長輩入座,閒話家常。加入慈濟超過四十年,即使年邁,她自勉不退轉還要跟得緊,「寧願去長照別人,也不要被人長照。」

慈善之路,走得長長久久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臺中市,郭芳蘭在七個手足中排行老二;父親是日本時代的公務人員,為幫父母維持家計,她國小畢業後就到工廠工作。

一九八三年的某一天,她與先生黃汝霖到西屯國小運動時,慈濟人薛淑貞邀約他們「做善事」,因此才知道慈濟。夫妻倆經過介紹來到北屯區香雲精舍,認識達宏法師,而皈依佛門;也透過《慈濟》月刊登載的善款徵信以及新委員介紹,得到大眾信任而勸募善款。

當時,臺中地區慈濟會務在香雲精舍推展,由達宏法師及達彥法師帶領志工訪貧,範圍涵蓋雲林、彰化、臺中、苗栗等中部五個縣市。郭芳蘭回憶慈善訪視,都是帶便當出門,好像旅遊一樣,出去就是一整天,有時候晚上七、八點才回到家。

來到深山貧苦人家,看到餐桌上的食物已經發霉了,她想幫忙倒掉,案家卻不肯;她體會到在物資匱乏年代,社會暗角的苦難眾生更苦,她甚至自掏腰包給他們錢。後來被達宏法師知道了,法師教導弟子既嚴格又細心,提醒大家,慈濟做的是長期的關懷,救濟工作是長長久久的事,以後不可以這樣做。

視個案實際的需要,訪視後提案討論給予適當的濟助金;除了經濟的援助,有時也轉介到家扶中心等社福機構共同關懷。漸漸地,郭芳蘭和黃汝霖的慈濟路,愈走愈平穩,一九九○年一起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委員號是四六四。

慈濟對社會的付出,受到政府機構肯定。一九九一年二月一日在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中興堂,中區慈濟志工接受內政部部長許水德頒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績效卓著獎狀表揚;郭芳蘭、黃汝霖夫妻也在列,感到非常光榮。

圖1:每週五,郭芳蘭(右二)會提早抵達臺中靜思堂長照站,先協助排桌椅、用酒精擦拭消毒,中午再為大家打餐。

圖2:八十四歲的郭芳蘭固定在臺中靜思堂長照站服務,遇到九十四歲的老人家因家務事煩憂,她耐心傾聽與陪伴。

安單精舍,感受家的溫暖

早期的每年年底,中區志工由西部到花蓮靜思精舍,準備歲末圍爐暨冬令發放,包裝牙膏、毛巾等日常必需品。郭芳蘭說,「上人才大我兩歲,做事情很細心。準備發放物品時,上人都會在現場,並一再強調,要給人家的東西要包裝得很整齊,不能亂七八糟。」

郭芳蘭住在精舍的日子,看到常住師父們清晨三、四點就起床,早課後,做手工蠟燭、豆元粉及車嬰兒鞋等,自力耕生;中午沒有休息很久,晚上也要完成工作後才就寢。她為師父們的辛苦感到很不捨,所以不由自主地幫忙,也因此更忙碌,但感覺很充實,感受到家的溫暖。因此,她時常不想回去臺中,每次來到花蓮靜思精舍就是一星期,心想:「如果能住在這裏一定很好。」

一九八六年三月,慈濟臺中分會在民權路的日式宿舍成立,當時送回會員的善款收據還是手寫的;郭芳蘭每天早上將先生的午餐準備好,就到分會財務組幫忙,下午三點半結帳後,善款由同仁帶到銀行存放,結帳後到五點所收到的款項,則由郭芳蘭帶回家,隔天上午她先到銀行存入後,再到臺中分會值班。這樣的情形維持好幾年,後來才由銀行人員到分會收款。

每天三點半結帳後再收到的款項,有時候高達幾十萬元。當時郭芳蘭騎摩托車帶著錢往返住家與銀行,黃汝霖說:「你膽子很大,這些錢帶回來,如果路上怎麼了……」她說:「不會啦!菩薩會保佑。」

一九九二年十月臺中分會興建完成,愈來愈多人知道臺中也有慈濟,撥進來的電話也多起來了,一九九一年起,郭芳蘭即在服務臺當諮詢志工,接聽電話,若有善心人想捐款,她會主動到他家裏收款並分享慈濟,就這樣陸續邀約許多人一起做慈濟。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郭芳蘭常回花蓮當醫療志工。在病房時,看到有些病人因病苦而不耐煩,這時候護理人員就得輕聲安慰,「護理師實在很辛苦!我也因此學到很多,像如何幫忙家屬,安撫病患。」

從慈善訪視與醫療志工經驗中,郭芳蘭學習如何關懷病痛、窮苦的人。「我覺得傻傻的做,真的很對!」郭芳蘭沒想到,一九九一年年底黃汝霖腦中風,生活起居都由她來處理照料。「因為到醫院當志工,學到如何照顧他,怎麼弄給他吃,真的很感恩!」郭芳蘭讚歎上人很有智慧,創造慈濟世界讓大家學習。

郭芳蘭在自家頂樓運動,一旁有親手栽種的植物與蔬菜,是她的小園地,時不時會上來觀看照顧,在順應自然中體會歡喜之道。

憨憨坐,不如出門傻傻做

自從黃汝霖中風後,郭芳蘭一路陪伴寸步不離;黃汝霖二○○二年十一月往生,郭芳蘭定居臺中大里,現在與三十歲的小孫子一起生活。

大愛新聞是她關心社會的管道之一,每當颱風來襲造成路樹倒塌,或是溪水暴漲所帶來的垃圾,以及海水倒灌導致積水等災情,總讓她感嘆:「為什麼有的人亂丟垃圾、濫挖魚塭!又如果有什麼損失,就開始怨天尤人,還不是自己平常沒有維護好環境所造成的!」郭芳蘭一股正義之氣油然而生,認為大家應該以身作則,守好本分,保護賴以生活的這片土地。

生活簡單的郭芳蘭,三餐自行料理,極少在外用餐,並不知道哪裏有好吃的美食,她自己磨豆漿、發豆芽菜,且在五樓住家的頂樓開闢菜園,隨興種植喜歡的花卉及蔬果,包括地瓜葉、豇豆、茄子等。

每天早晚上頂樓澆水、拔雜草、曬太陽,時不時看著她栽種的蔬菜漸漸長大,心情備感歡喜,更沒有菜價高漲的憂愁;甚至收成時,還足夠與親朋分享。「順應自然、歡喜分享」,成為她的養生之道。

二○一八年六月臺中靜思堂成立C級巷弄長照站,五年多來,郭芳蘭每星期五上午都來當志工,協助辦理報到及發名牌等;近中午時分,招呼長輩們用餐,幫大家布菜、舀湯。

長照站的服務經驗,讓郭芳蘭覺得「人老了必須走出來」,才能享受與人互動的快樂,「不論來當志工或是學員,不能老是在家裏當傻人!如果沒有動,只是憨憨坐,久了就變癡呆了。」所以要活就要動,能做就要做。

郭芳蘭每週至少三天當志工,社區通知助念或告別式,若有空檔即參與。她目前仍然自行開轎車代步,遵照規範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辦理駕照審驗。長久以來,她以上人為榜樣,「看到上人腦筋還那麼好,最主要是隨時用頭腦,所以我要學他。」一路走來,郭芳蘭因為有慈濟,學會很多事,也讓人生總有陽光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