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農九月‧初一》
【靜思小語】人生苦短無常,何必有怨有恨;人間需要的是愛,而且是無私無染的大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看見美好人間境界
來自臺中、彰化、南投、苗栗、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的培訓委員慈誠返回花蓮尋根,並舉行圓緣典禮。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住院醫師林偉傑,也在培訓圓緣行列,並上臺分享,當吳弘斌部長用著顫抖的手幫自己簽培訓推薦函時,看著自己說:「偉傑,你終於完成了。」「我的內心很感動,部長在生命最終時還是想著我們。這個疾病非常惡性,一般治療完成,最多只能活三至六個月,部長努力了九個月,在最後對我們的叮嚀,仍是要多做善事、對病人好,要跟隨上人腳步,繼續學習。」
得知吳部長的感恩追思會與培訓尋根圓緣是同一天,林醫師很掙扎,後來想起部長在生病後,所講的一段話─他所得到的腦癌發生率是五萬分之一,因此他周遭的四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都不會得到這個病,但是他無法認識那麼多人,所以希望他的學生幫他把這分「四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祝福傳遞下去。而自己今天站在臺上,就是要幫部長分享他的故事,將他的四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祝福傳達給大家。
上人說,吳主任是慈濟醫療的好典範,他用如同父母愛兒女般的愛心,完成三百多例電子耳手術,讓小病患聽得到聲音,許多被他醫治、照顧過的孩子都親暱地與他互動。
「聽到他的同事,也是他的學生提起吳醫師,很不捨!愛別離苦,與喜愛的人別離實在很苦;怨憎會苦,彼此相處不和睦,見面互動不愉快,甚至結下仇怨或對立,感受都很苦。人生苦短、無常,何必有怨有恨呢?人間需要的是愛,而且是清淨、無私、無染的大愛。」上人說,天地這麼大,眾生這麼多,與其讓心糾結在人我是非、愛恨情仇當中,不如打開心門走向人間,發揮菩薩精神救拔人間苦難。
上人說,大家從見習到培訓,至少經過二年,熟悉了慈濟事,認定這是自己的志願,下定決心走這條道路,今天才會在此共聚。在正式受證之前,要更清楚所選擇的這一條路,篤定自己的方向。「感恩大家有志一同,愛的能量不斷累積,將這分菩薩情愈拉愈長,大愛普及的範圍愈來愈廣,讓我看見全球地圖上,人間菩薩的足跡不斷增長。」
「佛陀對眾生說法,就是要引導人人看到世界、宇宙是多麼開闊;只要我們打開心門,天天的心情都是歡喜、快樂,充滿了愛。菩薩境界就是美好的境界,能夠廣納一切,張開雙手接引眾生,引導眾生撥開無明雜念,從原本的黑暗境界中轉過來,看見充滿愛的光明大道。」
「菩薩自度還要度人,已知彼岸是光明的平安淨土,也知道自己目前所在之地,是危脆的世間,就要想辦法到達彼岸。不只自己去,同樣一趟路,花同樣的時間,何不引導更多人共同搭上慈航,同渡彼岸?」
「過去的人生,假如有仇、有怨,今天開始要徹底放下,菩薩道上勤精進。」上人教示,不只是解開仇怨,若有機會要接引對方同行菩薩道;多一位人間菩薩,就多一分淨化人心的因緣與力量,可以牽引更多人走向光明。
最初的那一顆種子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前來,懇切表達盼藉由頒贈上人榮譽博士學位,彰顯典範,讓年輕學子學習,心靈有所依託。上人感恩校長,並表示自己並不具有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學術專長,只是隨著因緣來到花蓮,看到當時花東各方面資源匱乏的苦相,起了一念心創辦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隨應因緣而設立。
「六十年前來到花蓮,這裏風景好、空氣好,若只有我自己修行,可以很簡單過生活;可是,看到了貧病無醫的苦,所以先做慈善濟貧,不久也設立義診所,然而重大傷病仍然無法救治,所以自不量力地決定在花蓮蓋醫院。」
上人說,要達成建院救人的理想,除了呼籲人人發揮愛心,募集建院基金,還需要培養有愛心的醫療人才,這就要靠教育。當時花東的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如果要再升學,東部的選擇很少,必須到北部、西部求學,對於一般家庭是一大負擔,何況清寒家庭,即使有心要栽培孩子也沒有力量。慈濟剛開始是助學支持想要升學的清寒學子,在花蓮慈濟醫院建設完成以後,即籌辦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
無論是醫療或教育,從建設到運作,都需要有後援的大力量。上人說,慈濟是從每人每天存五毛錢,點滴累積開始做起,所以常對大家說,不要小看小數目;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也是從啟發人間的愛心做起。「一天五毛錢,小小的數目,一般人很容易做到,也因此有接觸慈濟的因緣,關心慈濟做了哪些慈善工作,也會邀約親友共襄盛舉,點點滴滴的小力量就漸漸累積成大力量。慈濟最初的名稱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克難中做志業,到現在仍然要有克難的精神,要惜福。」
上人表示,這幾十年的慈濟道路,是一大群愛心人,用慈悲、智慧開拓與鋪展;因為是無私為大眾,即使人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卻都有志一同,能夠合和互協,朝共同的方向發揮力量,成就利益眾生的善事。
「我緊跟佛陀的精神理念,但是我不在口頭上念佛,『感恩』是我時時刻刻的心靈感觸。『恩』字是『因』下一個『心』,『因』就如一顆種子,會合天地氣候的緣,就會萌芽、成長,直到長成大樹。慈濟現在就如同一棵大樹,慈濟人都是一顆顆種子,只要這顆種子健康飽滿,無論慈濟人到哪個國家地區生活,都能落地生根,就地成長為大樹,又能產生無量種子。」
上人說,能夠有這麼多真誠的慈濟人、好弟子,是過去長久以來結下的好緣。「若說我有什麼的本領,其實我什麼本領都沒有,只有很多好緣,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與肯定,還有社會賢達的勉勵。就如林校長專程來,提起頒發榮譽博士,我感覺做的是本分事,也是心甘情願去做的,沒有特殊之處,我只是最初那一顆小小的種子。但是很感恩社會各界的鼓勵與肯定,讓我知道我做得對,這樣就很滿足了。」
我也是師父的弟子
與志業體主管談話時,上人說,大家在志業體任職,有不同的職位、職稱,但都是已受證的慈濟委員、慈誠,都是師父的弟子,是同行菩薩道的法親;看到別人有缺失,不要指責別人已經是慈濟人怎麼能這樣,要先自我提醒「我也是師父的弟子」,志業體需要群體的力量守護,要先安住大群體,再與造成不良影響的一、二位個別談。
上人說,為什麼地球這麼大,人口那麼多,長久以來只有出現少少幾位聖人?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凡夫,凡夫眾生剛強,難以調伏貪瞋癡等無明煩惱。而耶穌、佛陀、孔子等各宗教的教主以及思想家,之所以成為廣受敬重的聖人,都是因為他們的人格圓滿;人格成,佛格才會成。以寬廣的心胸成就別人,同時增長自我的人格,也增長自我的智慧,並不是隱忍退讓者是被人占便宜,而是用甘願歡喜心成就別人,這就是自我人格的培養,養成仁與愛。
「人間是五趣雜居之地,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等五道的境界都在人間;人間充滿了無明煩惱,讓我們鍛鍊修行的功夫。習氣深重、愛發脾氣的人很辛苦,雖然把氣出在別人身上,讓別人很不舒服,但是負面的情緒發出來之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別人能夠善解、包容,境過無痕,心不受影響;而自己同樣是要修菩薩行,會對自己發了脾氣感到過不去,更辛苦。」
「遇到境界,法親要相互膚慰,彼此扶持,度過之後,會覺得很歡喜,這就是修養再增長,更堅定『佛心師志』的方向。修養是從我們的聲色表達出來,發出的聲音讓人家的耳朵聽到,臉色與行動讓人看在眼裏;菩薩的修養功夫,與我們互動的人都聽得到、看得到,所以要感恩──感恩有這樣的對象,考驗我們的修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