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31《農九月‧十六至十七》
【靜思小語】有因還要有緣,因緣會合,一顆種子可以拓展成整片菩提林。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為年輕一輩作典範
十月三十日南下嘉義,於大林慈濟醫院,林淑靖師姊分享走入慈濟的因緣,以及為大林慈院建院發心立願購地之歷程。上人表示這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需要師姊仔細回憶、用心講,大家都要仔細聽,讓法脈宗門、師父的精神在此延續。
「要在大林蓋醫院當時,這裏很偏僻,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若沒有阿靖,今天沒有這所醫院;在嘉義縣,絕對沒辦法再去找到很合適的地方,所以,這分因緣很重要。師父是受益者,也是見證者,那時她還很年輕,很天真,就像她剛才說的『乞丐發大願』,很想要促成慈濟醫院蓋起來;這個大願既說出來,她就要做到,負擔再沉重、再困難她都不怕,對的事,做就對了。現在這所醫院已經救了多少人了。」
上人教師姊要感恩先生,更感恩公公、婆婆,順媳婦的意捐出土地,而且從醫院工程期間到醫院啟業之後,長期煮青草茶供應給大家。現在要傳承志業給孩子,就學習公公和婆婆,為年輕的一輩作典範,這分愛與孝一定要傳下去。
淑靖師姊感恩上人決定在大林建醫院,一切因緣才能成就。上人說,有因還要有緣,只要因緣會合,一顆種子就可以拓展成整片菩提林,所以還是要感恩阿靖師姊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師姊會招呼人,而且很謙遜,尊重老人家、疼惜年輕人;也是因為有公婆的典範在前,所以要感恩、惜福、再造福。
感動家人成為法親
十月三十一日,於大林慈院佛堂與嘉義慈濟人及環保志工座談時,上人與大家共勉,還能夠做事就把握因緣做慈濟事;當年老時,身有病痛,因為心中有佛法,所以能坦然以對,而且在慈濟大家庭裏,法親相互關懷,生活上若有需要,也可以彼此照顧與支持。「此外,我們所住的社區,對於鄰里鄉親也要多關心、多照顧。關心人就是給人愛,我們愛人,人家自然愛我們;我們關心人,人家自然關心我們,人生本來就是互相的。」
上人舉游金花師姊與父母─阿通伯(游保通)、阿通姆(游素蓮)為例,老人家自從受師姊接引投入環保,就是環保站的開心果,是師父貼心的老弟子,他們樂觀開朗,快樂做環保、用心做慈濟,草根氣息很濃厚,人人都很愛與他們互動;看見他們做慈濟做得這麼快樂,親友、鄰里也跟著投入,實為難得。
「常有人感嘆度外人容易,要度家人反而困難,所以我若看見慈濟人夫妻同行菩薩道,還有的是連家裏的子孫也跟著投入,我就覺得他們是真修行者,在外得人讚歎,在家也受肯定,很圓滿。希望人人都有這樣的修行功夫,讓家庭和樂,接引親人快樂同行菩薩道。要讓佛法走入人間,就要度化人間,度化所有的家庭和睦,這就是佛法存在人間最重要的意義。」
「我們好不容易已經找到正法、正道,如果能與家人相伴行菩薩道,彼此借力、託福,共同造福人群,將來也會是菩薩道上彼此助緣的法親。」上人教師兄師姊要帶家人來參與慈濟活動,至少要讓家人了解慈濟在做什麼事,為何父母、親人總是這麼忙碌;認同自己所做的是很有意義的好事,再邀他們一起投入,他們也會樂於參與。
人人都有清淨大愛
下午在雲林聯絡處舉行雲嘉歲末祝福典禮,上人提到興建幾所慈濟醫院時,有許多生活清苦的勞力工作者,帶著他們「磨手皮」省吃儉用存下的款項,向師父表達要捐作建院基金,甚至有人將原本計畫購屋的存款捐出來。「他們說:『師父,您蓋醫院是要救人性命,而我們現在還有棲身的住所,買房子的錢再慢慢存,還有機會,蓋醫院比較重要。』他們轉一個念頭,讓慈濟蓋醫院更有力量,也讓我更有信心。」
「我一直是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我相信自己無私心,相信人人都有愛─清淨無所求的愛。如果是有所求,捐錢做好事是為了讓自己事業做得更好、賺更多錢,我的負擔與壓力就很大了。幸好大家都是信任師父,付出無所求,所以我一直很感恩,感恩大家的護持,成就了有形的志業建設,又讓師父沒有心理的負擔。」
上人說,雖然大家付出無所求,然而每一位真誠付出,功德分分己獲。資深者一路跟著師父,陪著師父走過幾十年,見證志業成就,為社會人間發揮良能;現在看到年輕人投入,也很歡喜志業代代相傳。「積善之家有餘慶」,第一代為第二代以身作則,子孫也歡喜護持且跟隨長輩投入菩薩行列,做慈濟做得全家和樂,師父看了更加歡喜。
「這麼多有福的人,日日用清淨無私的大愛造福人群,日日都在為地方累積福氣,地方的平安就是大家造福得來的,所以我們要相互感恩,還要持續接引、帶動更多人,人氣旺,福就大。」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十月三日─柬埔寨志工報告垃圾山居民扶助方向
◤十月七日─與中區志工談「菩薩日記」編纂
◤十月十四日─聽取緬甸志工報告勃固省水患救援
◤十月十九日─對十一位新受戒的常住師父開示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