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人所苦 「不等待系統」問世♫

巴塞爾(左一)在土耳其強震重災區發放現場看顧,隨時補位。(攝影/Abdulrahman Hritani)

在擁擠隊伍中、炎熱陽光下等待四個小時,終於輪到我領物資,我不希望別人也經歷這種痛苦,終於開發出「不等待系統」。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在我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時刻。第一,是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的那一刻;第二,是二○一九年來臺灣見到上人,還送給上人一張我們在發放時所使用的「家庭卡」,那張卡片特別命名為「上人」。那次訪臺,我剛剛新婚,上人送了一份別人都沒有的禮物給我的太太,今年再來臺灣,我已經有了一個女兒。

二○一一年,我正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就讀軟體工程學系三年級,內戰迫使我們離開家園,搬到了另外一個省分居住。每天早上六點,我從家裏出發,到學校已經中午十二時,上完兩節課就要趕路回家,如果耽擱了,晚上將找不到住宿的地方。為了上課,我一天花費六個小時在路上。

我們依賴慈善機構提供的援助生存,而且要排隊領物資,這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有一天發放,正值齋戒月,我們在清晨時分禁食到日落,我努力說服弟弟與我一同前往,但他拒絕了,我不得不獨自前往。擁擠的隊伍中,在炎熱的陽光下等待了四個小時,終於輪到我;我告訴發放物資的人,我是軟體工程專業學生,可以幫忙改寫排隊系統!

每一刻,我都在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能讓人們不必長時間等待的系統,因為我體會過這種感受,不希望其他人也經歷這種痛苦。一年後我終於成功了,以往這個機構一天只能接待一百個家庭,而且還需長時間等待,在使用「不等待系統」後,每天可接待多達八百個家庭。

當我從理工學院畢業後,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進入職場,我留在慈善機構所得到的生活,是在一般職場無法體驗到的。但戰爭終究迫使我離開家鄉,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親有多麼痛苦,他不想和我說再見,他的眼睛充滿了悲傷,但不願在我面前表現出來。

在土耳其的每一天,我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見到他;在分別五年後的某一天,父親告訴我,他終於可以和我母親一起來探望我,但在他得到護照的那一天,他去世了,我的心也碎了!

抵達土耳其,我在滿納海學校擔任職員,工作一個月後,他們請我幫助週末週日的一個發放活動。我驚訝地問道:「我們是一所學校,要發放什麼?」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慈善機構,學校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天到了發放現場,我看到人們在牆上查找自己的名字,就像學生查找考試成績一樣。在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之前在慈善機構工作了兩年,就是為了訓練自己來幫助這些人!

我成功開發了救援系統,只要將發放訊息發送給照顧戶,由他們自行登記想來領取的日期、時段,經過系統整合後,再回傳訊息給照顧戶,通知何時可以來領取。發放當天,用報到系統驗證身分、輸入編號,就會列印出領據,順利領到購物卡。這樣的程序簡捷,讓發放現場井然有序,還有更多時間讓志工好好為他們介紹慈濟。此外,這套系統可以在網路上遠端監控,我們就成功地在土耳其了解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發放的整個進度。

團隊就像一臺電腦,這臺電腦一定要有電力,而電力的來源就是上人及慈濟人。因為你們給我力量,讓我們這臺電腦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我由衷感謝上人,他的心溫暖了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