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八日 有氣質,有品質

10.16~18《農九月‧初二至初四》

【靜思小語】言談舉止的人文氣質,能讓人感受到教育的品質。

小故事,大教育

十月十六日,聆聽印尼賈文玉師姊分享印尼慈濟志業歷史,以及志業體主管同仁報告後,上人開示,印尼慈濟志業得到當地有緣的大企業家護持,並且親自投入志工,付出身心力量,行善、建學校、建醫院、蓋靜思堂、設立印尼大愛臺等,在慈濟發祥地大約四十年才設立完整的四大志業,印尼慈濟在短短幾年間就建置完成。

上人說,幾位大力護持慈濟的企業家,並非都是佛教徒,且印尼民眾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印尼師兄師姊不分宗教而發揮平等大愛,只要有人有需要,他們就去付出,發揮影響力利益社會,救助貧病與受災的苦難人,且運用「竹筒歲月」的方法,帶動公司員工匯集點滴愛心共同行善。

大企業家有大力量,一般人也能相互邀約共同行善。慈濟大家庭裏有高齡年長的志工,也有牙牙學語的孩子,都以赤誠之心響應慈濟的人間善行。編纂處洪靜原主任分享曾有慈濟家庭的年幼孩子,聽到父母長輩說要捐錢護持師公上人蓋醫院,也願意練習自己上廁所,或是改為包可水洗的尿布,把買紙尿布的錢省下來,捐給師公蓋醫院。

慈濟這幾十年來,有很多類似的感人小故事,小故事、大教育,上人期盼文史部門主管同仁用心彙整、編輯並出版,還可以製作成繪本,專門出版慈濟世界中孩子們的故事,不只為慈濟而寫、為慈濟而畫,是要為現在的社會人間廣傳清淨赤子的愛心善行,教育社會大眾。幼兒的故事會影響大人,因為他們可愛、天真,思想沒有利欲的雜染,更為貼近佛性。能教育人群的不一定是長篇大論的深奧道理,簡單的小小故事反而更能打動人心。

感無常,傷別離

十月十七日,慧琛師伯、慧璨師伯、慧香師伯、性瀅法師等人前來探望上人,談話間,上人提到自從拜師時得到「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就以此為方向,一路走到現在。這幾十年來,慈濟志業從臺灣擴及海外,自己天天關心的範圍含括全球,但是自己每天的活動範圍就只在精舍,即使出門行腳,也是到各地的慈濟會所,沒有空餘的時間觀覽風景,只是聽著慈濟人述說慈濟事,不離種種人間苦相,也不斷體會無常。

「近幾年來,到各地見到資深慈濟人,總是每一次見面就看著他們愈變老態,每一次見面就有人永遠再也無法見面;常說要『覺有情』,最近都一直覺得很傷情,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四大不調,造成很嚴重的災難,更令人擔心的是人心不調,引發殘酷的戰爭,這是無明之火,比有形的大火更難撲滅,天天都很擔心。」

上人提及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吳弘斌主任,在五十一歲的中壯年就因病往生,感到很不捨。「人生無常,讓我體會很深,也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此生了無牽掛,只是期待,世間的苦難人這麼多,要如何救助、現有的慈善行動要如何延續?就要讓大眾聽見、看見天下苦難,凝聚愛心,朝共同的方向去推動。這確實不容易,不過我很感恩此時有好因緣,這五十幾年的慈濟路,雖然走得很辛苦,但是真的成就了不少人,教育志業成就很多很好的人才;只是未來的因緣又是怎麼樣,還有未來的人間,我們去了再來以後,是不是來得及挽救?」

「慈濟的慧命要由所有的常住承擔,未來就看他們的發心與願力。我很感恩他們,全球慈濟人把精舍當成家,尤其海外慈濟人來臺灣就『回家』,常住很甘願承擔。」上人說,修行是為了轉凡夫心,面向清淨道路,不過修行的困難就在於凡夫心難轉,所以法輪難轉。尤其現在的人間比過去更複雜,因為科技的發達,資訊取得容易,人們的知識、學識很高,反而不懂人情世故,只爭高學位,不知人與人之間該如何互動應對,所以覺得未來會比過去更苦。

因與果,要有緣

十月十八日,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報告,慈大團隊與德寋師父合作研究芭樂葉萃取物功效進度;慈濟科技大學郭又銘國際長、游崑慈主任陪同海外專班學生來與上人分享心得,包括菲律賓王慈恩、王慈愛同學。

世間萬物消長,物種之間有相剋與相生,才能讓地球的生態保持平衡。上人說,世間有研究不盡的妙法,無形無相但確實存在,所以說「真空妙有」,若研究每一個物品如何組成而仔細拆解,到最後空無一物,但是各種成分若合在一起,就成為有用之物。

道理本來存在,能夠合成對人間有用物品的材料也是本來就存在地球上,但是要有人發現、體會道理,才能用於利益人間。上人指出從「因」到「果」,中間的「緣」不可或缺,而這分緣要有人連接。就如再精密的尖端科技器械,要由醫療人員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秉持真誠的愛發揮醫療專業,運用這些高科技器械,才能挽救垂危的生命。

猶記得慈恩、慈愛在二○○三年來花蓮慈院進行連體分割手術時的情景,而今二個漂亮女孩已經長大成人了。「她們有好因緣,得到菲律賓慈濟人的幫助,陪著媽媽、抱著孩子來到花蓮動手術,而且慈濟人一直陪伴著這個家庭,孩子現在已經來上大學了。」

上人指出,慈濟是從慈善起步,四大志業都是用慈善的角度看待人間苦難,也都以尊重生命為原則;大家要有志一同,醫療與教育不能分離,因為醫療教育包含所有醫療專科,不僅要培育醫師、護理師,包括醫技、藥劑等各個科室都要有尊重生命的優秀人才,才能保障大眾的生命健康。

「讀書升學,文憑雖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品德,希望學生將來能對人間有所貢獻,所以慈濟教育要確實做到身心的淨化教育,才能對人間有大幫助。」上人對座中師長們說,慈濟學校有不少海外學生,來到這裏學習華語文,要讓他們學會標準的華語發音,並且讓他們帶回慈濟人文氣質,從儀表、言談都能讓人感受到慈濟教育品質。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