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看見那時的自己

徐榮源副院長(右一)鼓勵協助翻譯的柬埔寨醫學生先詢問病患生活史、過敏史、病史,讓問診更為扎實清楚。(攝影/陳麗雪)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
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

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
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
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貧寒之家,沒錢看醫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

到中年,職責滿肩,行程如織。醫院裏的每一日,如走馬燈般轉動;然而,在太太遠赴多倫多探親一週後,我於端午假期隨慈濟人醫會團隊,踏上前往柬埔寨的義診之路。這趟旅程,既是行醫,也是修心;既是異鄉,也是心鄉。

清晨四時許,團隊從桃園靜思堂出發,彼時天未亮,機場卻已人聲鼎沸;我們身穿整齊制服,行善為念,在出境長龍中更顯莊重。

臺灣與柬埔寨首都金邊距離約二千三百公里,飛行時間三個半小時。離開金邊機場,沿途稻田無邊,骨瘦如柴的黃牛低頭吃草,路邊零售攤販星羅棋布,檳榔、鮮肉、小吃與零食樣樣皆有,但顧客稀少,門可羅雀。不禁令人疑惑:這裏的人靠什麼為生?

慈濟柬埔寨聯絡點負責人 謝明勳一路娓娓道來,談及當地貧困、灰色產業與隔代教養問題,令人百感交集。他分享,鄉下艱苦人之所以無法就醫,不僅是交通不便,更是因為一貧如洗,連買油、鹽、味精或米,都無法整瓶整包購買,只能請店家分裝少量帶回。若要看病,還得靠家中年輕人騎摩托車載送;雖然慈濟安排交通工具接送,他們仍因怕被「丟在都市」回不了家而卻步。

即使安排好白內障手術,鄉親也常因擔心術後需休息而無法工作賺錢,寧可眼盲,也不敢輕易接受治療。這些都要靠志工們用心陪伴、詳細說明與善巧安排,才能促成一次就醫機會。

聽聞這些,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六十多年前,我出身於臺灣鄉間貧寒之家,那種「沒錢看醫生,病也要撐過去」的經驗,歷歷在目。今日看見柬埔寨鄉親那種既堅韌又隱忍的眼神,彷彿照見過往的自己,更添一分不忍與同理。此行,不僅是身體的移動,更是情感與記憶的回返。

這一程,我走進了心

義診內科共設十條動線,首日看診病患高達三百多人。民眾多主訴頭痛、肩頸痠痛、胸悶氣促與高血壓之苦,這些症狀看似常見,卻因長年缺乏醫療照顧,積重難返。許多人從未接受胃鏡、超音波等基礎檢查;甚至有一位婦女照顧罹患肺結核的母親長達三十年,自己卻從未拍過一張胸部X光片,這位婦女的愛雖深切,卻忽略自身健康,令人鼻酸。

所幸,團隊此次準備周全,具備心電圖、X光、腹部超音波與快速血檢設備,以專業結合愛心提供實質協助。午餐時,發生一段小插曲:張恒嘉醫師正欲用餐,聽到外面有人要急救,放下碗筷隨即出去救治。我心裏有點震撼,還好有心臟科醫師在現場。

首日義診晚上七時返回金邊飯店,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內科醫師分享心得,研擬後續兩日如何更有效率看診,現場科別無小兒科,如有小病患,要給哪位醫師看?大家合心合作,讓我學習很多,這不僅是一場義診,更是一段跨越語言、文化與貧富的醫療人文行動。

人在異鄉,見他人之苦,照見己身之福。在這片佛寺與高腳屋共存、嘟嘟車與進口車並行的土地上,我看見真實的生活,也看見人性的溫度。醫療,不只是藥與器,更是一場愛的實踐,一次靈魂的相遇。願我們所做,不只是施藥,更是施愛;願所見所行,皆為光明之因。這一程,走得不遠,卻走進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