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莫輕細微

2.8《農正月‧初八》

【靜思小語】不輕視分毫微末、短暫分秒,更不要輕視看不見的一念心。

經一事,長一智

慈濟第一個醫療個案盧丹桂女士,除了承受眼疾的病苦,還有家庭生活貧窮之苦;她的先生是報社印刷撿字的工人,熬夜工作,才能在一早派報、送報。一次他買了高麗菜回家,盧丹桂雖然眼睛幾乎看不到,用摸的也將二顆高麗菜煮好,讓孩子吃了一頓飽飯。

志工早會中,上人回憶這個故事:「等到先生上了餐桌,盧丹桂很歡喜地說孩子吃得很開心。本來太太想要讓先生也高興,沒想到先生聽了反而很生氣,口氣很重地說,這二顆高麗菜是要讓她分三天煮來吃的,竟然被她一餐煮完,實在不體諒他熬夜賺錢的辛苦。」

「先生說了氣話,飯也沒吃,掉頭就走了;太太的心多麼委屈啊!跟著先生辛辛苦苦生養孩子,眼睛又幾乎看不到,過著暗無天日、貧窮困苦的日子,卻讓先生這麼責備。她覺得自己很沒有用,無法持家,無法幫助先生,就這樣想不開輕生了。」

上人說,事發以後是一個慈濟人的孩子對媽媽提起,同學的媽媽往生了,沒有棺木可以收埋,師姊們去了解,才發現是過去曾經幫助的醫療個案。回到精舍開會時提起此事,探討當時慈濟協助就醫之後,認為先生工作穩定,生活還過得去,於是就結案了。想不到後續竟然發生這樣的憾事,心理上也有愧疚感。所以就此訂下至少三個月複查一次的規則,慈濟人要定期了解照顧戶的生活情形。

上人指出,許多影響很大的事,都起於一件很小的事,就像二顆高麗菜竟然讓一個家庭失去女主人,孩子失去了母親,背後的原因讓慈濟慈善工作從此調整得更完善。「不要輕視起因,哪怕微如毫芒的小事也可能造成大影響;在黑暗中看見螢火蟲的極微光,也能給人希望。」

上人說,從此以後,慈濟人對於長期關懷的慈善個案,都很積極了解他們的家庭,持續追蹤個案現況,而且常常到案家去拜訪,幫助他們的孩子上學、陪伴長大,建立了親厚的感情。

人生就是隨著時間不斷學習、累積經驗,上人強調學習不只在課堂上學白紙黑字所寫的知識,要實際投入去做才會有經驗;經一事、長一智,要學會的不只是做事的流程,還要體察社會人情,人與人之間要有情感的互動。

「人間需要有情,就如一滴滴清水可以滋潤大地,讓大地有生機;假如少了那一分情,少了那一點點的滋潤,會讓土地乾旱,毫無生機。」上人說,不只是下雨才會溼潤土壤,空氣中也有水分,會凝結成露水、霧氣滋潤大地;水資源不斷在地表、大氣中循環,如同人體的血液循環要順暢,生命才能健康。大地、人體要有順暢的循環,人心也要有希望的循環,心理、生理與物理的「三理四相」隨著時間不斷變化,也造成生生不息的循環。

上人說,人的心念總是快速地生滅變異,如果在分秒之間,一念想通了,就能將人生的道路開得很寬廣、鋪得很長遠,甚至可以讓世世代代有路可走;假如在分秒間念頭一偏,也可能把自己的路堵住了,陷入絕境。所以不要輕視分毫微末、不要輕視短暫分秒,更不要輕視看不見的一念心。

「剛剛提起的小人物,讓我下定決心,往後的慈善要怎麼做、方向要如何走;就是小小、微末的故事,讓慈濟用愛鋪路直到現在,成就了四大志業,慈善更是遍及國際,慈濟人在世界各地做慈善,而且以善傳家,他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全家人都投入慈濟,很幸福!」

「回想過去,的確要說因緣不可思議!一念含融三千大千世界,雖然我們同樣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慈濟人分布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生活型態,這幾天與各地慈濟人從網路視訊相見,就看到了不同的形態。很感恩現在的科技發達,更感恩有志一同的慈濟人,師徒同心、同志願,會合大愛,悲智雙運造福人間。」

善因緣,莫中斷

北區、中區資深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師兄師姊們回憶過往,有師姊述及上人有次行腳到臺北時受了風寒,另一位師姊說若站著喝中藥會失藥效,上人聞言後指出並非不能站著喝,而是用餐、喝水都要坐下來才對。上人總是觀機逗教,導正大家的觀念,所說的話讓人很受用,所以自己也常常請購上人法語書籍贈送親友或會員。

上人說,早期慈濟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都是慈濟歷史的一部分,師父說的話都是慈濟人在做的事,後來的人可以從中看到過去的慈濟人怎麼做慈濟事,身在其中的人也能從書籍的紀錄中盤點自己的生命,回想自己做了多少利益人間的好事。

上人指出,《無量義經》是慈濟人必須詳讀的經典,六度十二因緣法都在其中,教導如何修行,讓心清淨。讀經聞法一定要實際運用,就如面前有路卻不去走,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法華經》也說,要持續不斷地往前走,「寶處在近」,不可停歇。

慈濟四大志業就像菩薩道中途的一座又一座「化城」,讓慈濟人有明確的目標不斷往前精進。上人舉例說,靜思堂是慈善的堡壘,慈濟醫院是守護生命的磐石,有形的建設要在社會人群中發揮良能,最重要的是要有人來運用志業建設。例如臺北有多處靜思堂、志業園區,每一處慈濟道場都是慈濟人的家,要靠各社區的慈濟人發心守護。

上人說,為子孫捐榮董,不如將他們帶進慈濟,闔家共同做志業。對於能夠大喜大捨的榮董,當然很感恩也很讚歎,不過自己更希望募集大眾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愛心善念。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同,要量力而為,「竹筒歲月」的方法就是教大家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之下,長久積存行善付出的力量,而且天天發好願、做好事。

「有力量就要付出,否則何以號召大家凝聚力量,並且不斷帶動別人;自己種善因,還要集合善緣,因緣會合才能讓種子萌芽,並且長成大樹,還能不斷產生無量種子。所以說發心就要發永恆的心,此時教你們盤點生命的價值,就要回顧當初你們發大心有沒有實踐,在人間種了多少善因、結了多少福緣。」

上人說,人間菩薩彼此接引,各有各的福德因緣,每一位自己修行、造福的德讓人受感動而共同投入,有緣人會合起來,就有大力量,還可以從「一」生無量,不會只有一顆小小的菜籽,播種之後只能收成一次。要發大心、立大願,讓播入心田的是飽滿的樹種,可以長成百年、千年的大樹,不斷開花結果,年年結出好種子,在人間長成菩提林。

「希望大家不要讓會員流失,也不要漏失人間的好因緣;還有很多人等著慈濟人來收善款,不要讓他們中斷了好因緣;可以帶動年輕的一輩,讓他們隨著各自的善因緣,啟發帶動更多人的善心善行。」

上人說,有許多精進的慈濟人發願作度人之師,要生生世世度化人間;只要心志堅定,盡此生用心力行,相信有些已經往生的慈濟人已經去而再來了。請大家持續用心精進,好人就在面前、好緣等著牽引,只要慈濟人說一句話度他們、抬起手來招呼一下,就有志同道合者投入。請大家把握因緣,引導人說好話、走好路、做好事,不要中斷。

人氣旺,吉祥地

與志工談及勸素與勸善,上人表示向大眾推素,主要是要讓人知道為什麼非素不可;邀約大眾共同行善,也要讓人了解慈濟人為什麼這麼努力在付出,而且付出無所求?要讓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修行就是要利益眾生。如果辦了素食餐會,讓人只是來吃一餐,慧命沒有增長,只是多浪費心力。要運用生命增長慧命,就要讓眾生接受法;提供滋養身體的食糧,更要給予增長慧命的資糧,讓人感受法喜,不只是覺得素食很好吃的歡喜,要讓人懂得愛護眾生命,培養完整的愛。

上人說,接引民眾來到慈濟道場,就要用心引導,讓人知道人間疾苦,啟發慈悲心。大愛臺有許多優質節目,可以讓人知道重要的天下事,也能看見人間苦難,知道慈濟目前在海內外的志業行動。「慈濟人一定要知慈濟事,而且不斷地把法輸入我們的心裏、我們的家裏,才有辦法不斷地對人說慈濟事,邀約人人共襄盛舉。」

上人說,在臺灣各地有許多社區裏的慈濟大家庭,有些慈濟人特地提供自家場地,讓當區慈濟法親有共修聯誼的空間,漸漸成為一個人氣旺盛的菩薩道場,人人在道場裏說好話、談佛法,自然就有護法神守護當地,讓人感受到與好人共同做好事的歡喜。

「希望大家要把好人集中,天有天氣、地有地氣,我們要在人間營造好的人氣,讓好的人氣旺盛,人間就有福,造福破災難,維護地方的平安。」上人與眾共勉,處處是道場、人人是菩薩,只要慈濟人所在的地方就是菩薩道場,這個道場就是吉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