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天涯有醫靠

天亮提著家當離開棲身處,街頭踽踽獨行;全臺列冊街友近三千人,實際數目不只於此,是城市角落需要關注的一群。

在民間社福組織支援下,街友尚可度日,
然而一旦生病就是問題,小病拖延就醫成大病;
中區慈濟人醫會十二年來定期定點義診,
提供慢性病給藥追蹤、外科治療、洗牙保健,
為他們的街頭生活降低風險。

在民間社福組織支援下,街友尚可度日,然而一旦生病就是問題,小病拖延就醫成大病;中區慈濟人醫會十二年來定期定點義診,提供慢性病給藥追蹤、外科治療、洗牙保健,為他們的街頭生活降低風險。

二○二二年二月十九日,是農曆年後第一次臺中街友義診日。冷風颼颼,細雨中的民權路小巷內,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傳來熱鬧人聲,大門口有慈濟志工提供義剪,街友陸續報到、量血壓,內科、外科、牙科同時上線了。

人安基金會長年關心街友,提供食物衣物、臨時安置、協助就業等服務,其中與慈濟合作義診行之有年。穿著紫色志工背心的阿武(化名),勤快地整理報到名單,一面和其他同伴引導看診者入座。他說:「以前街友若生病,有錢就直接去西藥房買藥;若更嚴重的,就打一一九送他們到臺中醫院或澄清醫院。」

現場幾位穿著紫色背心的志工,是曾經流浪在外、餐風露宿的街友。十幾年前,阿武有案在身,桃園地方法院判決後,他以社會勞動取代短期服刑,在離臺中法院兩條街外的人安基金會做勞動服務。期滿後,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年紀也大了,找工作不易,索性留下來在人安基金會服務。他說:「我以前做錯事,現在做志工服務街友,算是補償過去的錯吧!感謝紀醫師來幫忙義診,現在街友比較幸福。」

紀邦杰醫師從診所下診,匆匆趕來,拿起麥克風就問候「老朋友」,「最近那麼冷,你們有棉被嗎?有睡袋嗎?睡哪裏?」有人說睡在東海大學的山上、有人睡鐵道旁。紀醫師又問:「有人去車站睡嗎?或去土地公廟靠牆睡,但是那裏五、六點就要起來。」又問另一位:「有去找工作嗎?」對方說有,紀醫師就拿出竹筒撲滿讓他投下零錢捐款植福,「祝福你!」

在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中區慈濟人醫會紀邦杰(左立)、劉增安(中)等醫師為街友看診。

溫馨診療室每月開張

二○一○年八月起,慈濟人醫會每月第三週週六固定在臺中平安站義診,不問身分,免費領藥,每次約有四、五十人求診。街友只要肯來看病,健康狀況就會明顯改善,內科醫師蕭瑞和說:「有些街友雖然還是愛喝酒,不見得聽進醫師的勸,但看到他們能定期回診,身為醫師的我們,能幫他們當然很高興。」多次參加義診,他觀察到,街友會持續來看病代表能愛惜身體,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有時候是環境或其他因素,讓他們不得已而身體狀況變差。

每個月這一天,鄰近的慈濟志工主動準備茶水、帶活動,協助做機動的工作,歌聲、薩克斯風、各種樂器聲和熱情招呼,讓義診現場被暖意包圍;附近的弱勢族群,也會聞風而來。只要需要,人醫會醫師們一視同仁為他們服務。

一位八十幾歲的婦人,述說自己肩頸和腰背痠痛,走路無力;曾景新醫師教她做簡單的聳肩動作復健,也教她練習原地抬腳,加強下肢肌肉的力量。但怕老人家站不穩,他再次細心叮嚀,「兩手要扶著桌子或牆壁,把腳提高,每天都要做,膝蓋才不會沒力氣。」婦人離去前,盡掃來時的愁容,頻頻向醫師和護理人員、志工道謝:「謝謝,感恩,你們慈濟真好!」

曾景新醫師說:「除了給予藥物治療,也要從心理上全面性地陪伴他們。」即使每次來的醫師不同,慈濟人也不見得是同一批,但是愛心沒有變,長時間接力,讓街友每月像看到親人般感受到溫暖。

牙科是義診必備科別,街友居無定所,難以顧及口腔清潔,通常都等到牙痛難忍才去診所,掉牙比例也相當高。牙醫師林淙祺說:「剛開始,街友一張開嘴,滿口牙結石,有的牙齒已經鬆動。」醫師不只幫他們洗牙,也做衛教,「口腔不好,身體也會跟著差,用完餐至少要漱漱口、刷刷牙!」醫師殷殷叮嚀,固定來義診的街友,牙齒健康多了。

街友掉牙的比率相當高,牙科診間裏器械、沖水設備均有,醫師處理問題並叮嚀衛教(圖2)。義診同時,慈濟志工在平安站大門外進行義剪(圖1)。

百樣來時路街頭為家

目前全臺列冊街友近三千名,其中,根據臺中市政府社會局統計,臺中市列冊街友約三百人,超過六成來自外縣市。在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服務十餘年的社工人員黃天時說,九二一地震之後,臺中市提供以工代賑機會,鄰近縣市湧進一波人潮前來找工作,二○○三年SARS過後又是另一波;這兩、三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另一波街友高峰,臺中公園、臺中車站地下道,甚至中興堂的騎樓、陸橋下,都成為街友露宿的地方。

深夜街頭,每個蜷縮的身影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他們大部分因為經濟問題,少部分則是家庭因素離家出走,或受傷無法再工作,流落街頭。」長時間接觸,黃天時說,街友各有原因難以盡述,因居無定所,睡眠不足,許多人搞壞身體,也有人擔心工作被雇主嫌棄、缺乏安全感,有輕微憂鬱症;不少人就在貧病循環中勉強度日。

「社會上有些人對於好手好腳、不去工作的街友不認同,街友關懷協會提供他們吃、住,但也希望他們在短時間內能游上岸;要不然時間一久,習慣養成後,就更不容易了。」

在社會局規定下,街友收容處所提供街友安置三個月的短期住宿,期間社工會鼓勵街友去找工作自立,如果作息符合規定,開始工作,可以延長住宿時間;有了固定收入,則可自行租屋。要脫離街頭生活,需要個人毅力,也需要善緣相助。

五十二歲的阿寶,二○二○年發生車禍,頭部受傷嚴重,經手術治療後,外觀恢復如正常人,但因有後遺症,常感覺頭暈,無法回到保全工作崗位,抑鬱寡歡。阿寶的父母早逝,兄弟姊妹久未聯絡,積蓄用完後,再也租不起房子,在外面流浪了一段時間,來到街友關懷協會。

在黃天時的鼓勵下,阿寶在這裏住了下來,協助管理住宿、發餐與雜務工作。生活有目標,不再胡思亂想,心情也漸漸調適,「希望將來能再工作賺錢,回到正軌的生活。」阿寶說。

紀邦杰醫師的紀外科泌尿科診所,長年免費為街友看診,在每月臺中平安站義診日之外,是無力就醫的街友可求助的所在。

打工討生活就怕病磨

沒有固定地址,一般長期工作雇主不願任用,街友能做的幾乎都是靠體力的臨時粗工或廣告舉牌員,打零工一天約可賺得一千多元。

根據街友關懷協會統計,臺中超過五成的街友有工作。街友社福組織扮演連接社會資源的橋梁,標下掃街、小農或聯繫廟宇陣頭等臨時工,社工員鼓勵街友把握機會工作,早日與社會接軌,活得更有尊嚴。

在臺中六個服務街友、弱勢族群的社福組織中,提供男性街友住宿的街友關懷協會、服務女性街友為主的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以及據點遍布全臺的人安基金會,均有供餐、盥洗、短期住宿服務與就業輔導。

在民間社福組織、宗教團體協助下,街友解決三餐尚可度日,然而一旦生病就是大問題。在早期欠繳健保費會遭鎖卡、看病需全額自費的年代,小病往往拖延成大病,投入街友關懷逾二十年的臺中慈濟志工吳平常,會帶著無力就診的街友求醫,因此接繫起慈濟人醫會紀邦杰醫師與街友社福組織的因緣。十二年來,慈濟人醫會每月固定在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義診,解決許多街友就醫的困境。

人安基金會社工員說明,早期遇到街友健保卡遭鎖卡付不起錢看病時,只能尋求願意服務的診所或部分天主教院所協助看診,有些基金會也有善心人士捐款,社工員居中連結社會資源,向民間基金會申請補貼。

直至二○一六年六月,政府實施「健保欠費與就醫權脫鉤案」,推動健保全面解卡,給予國人就醫權益的公平性保障。民眾若無能力繳納積欠的健保費,因應措施包括設有紓困基金、提供健保費無息貸款,或是轉介社會公益團體、企業及個人熱心捐款補助,也可申請分期攤繳。

政府修改健保福利的措施,為弱勢者解決就醫困境,持健保卡即可就診。然而到醫療院所看診另需掛號費、部分自費,仍有街友無力負擔,慈濟在人安基金會臺中平安站的義診,統計至二○二二年二月已經服務超過五千人次。對於罹患慢性疾病的街友來說,透過長期的追蹤與服藥,病情通常都能獲得改善。

圖1:街友不一定無家可歸,有各種原因讓他們生活在街頭,許多人一樣有工作,以些許收入餬口度日。
圖2:寒流來襲,夜晚低溫,慈濟志工前往臺中火車站前地下道關懷街友,致贈物資與熱食。(攝影/鄒忠宏)

疫情警戒下守護依舊

街友棲身街頭或公共場所,衛生條件不佳,受到氣溫變化的影響較大,也是傳染性疾病的高危險群。臺中市社會局提供定期篩檢,每週有公立醫院醫師至街友關懷協會開設門診業務,以及定期護送就醫的服務。

人安基金會站長蔡文豪說:「臺中社會局發給街友關懷協會和人安基金會臺中站每月五張看診單,到醫院看診免掛號費和部分負擔,但畢竟是少數,碰到需要緊急看病、沒有健保卡,或連付掛號費、部分負擔都付不起的狀況,我們就請他到紀邦杰醫師的診所,或每個月來人安平安站義診,免得小病延誤成大病。」蔡站長很感恩紀醫師和慈濟人的愛心,幫街友和社會局很大的忙。義診現場,人安基金會所關注的單親媽媽、社會邊緣人也會來看診,人醫會醫師同樣服務。

二○二一年五、六月期間,新冠疫情在雙北擴散開來,熱區之一是街友常聚集的萬華地區,街友棲身處無所屏障,防疫安全堪虞,幸而有社福組織、民間力量及時提供協助。

臺中當時疫情雖沒有雙北嚴重,身為第一線的服務人員,也需要後援支持。慈濟基金會與社會局配合,發放防疫物資包,並和人安基金會、臺中市街友關懷協會、台灣喜信家庭關懷協會、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等單位,不間斷關懷與慰問街友,持續發送物資及防疫用品,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讓街友仍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社會局並視街友的意願和身心狀況,協助媒合入住收容處所,提供必要的協助。

紀邦杰醫師叮嚀街友關懷協會等單位社工員預防之道,幫助他們做好個人防護,前往公園為街友發餐,或與部分餐廳合作,讓街友憑餐券自取。在疫情嚴峻時,並沒有發生街友群聚感染或飢餓無助的情況;眾人共同的守護,讓無名的小人物們安度疫情,在街頭繼續尋找安身的一角,等待天明。

附錄

餘生

口述‧阿廉(化名)
採訪整理‧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二十多年沒回家,未來茫茫然; 還好能遇到一些貴人,只求有得吃住,這樣就夠了。

我是臺南人,流浪到臺中;我有嚴重的糖尿病,二○二一年一月從工地回來,騎機車到住宿的小旅館前突然昏倒,旅館幫我叫一一九送到臺中醫院。

在醫院住了十天後,欠下一筆醫藥費,我也繳不起;出院前,醫院社工員問我:「你以後要住哪裏?」我六十多歲了,未來茫茫然,在臺中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該怎麼辦?眼看我就要流落街頭,社工員說:「要不然我幫你安排暫時去住在人安基金會?至少那裏有得吃、有得住,過一段時間再說。」

我因做生意失敗,在外生活了二十幾年,努力工作還債,債還清後有了點積蓄,又與朋友做玉石、水晶買賣,幾年前不幸又被朋友倒帳,從此一蹶不振。

二十多年來,我都沒有拿錢回家。因為有家族性的糖尿病,有一次在臺南也嚴重到昏倒,住進加護病房,最鍾愛的女兒來看我,只丟下一句話:「我要脫離父女關係,你不要再回來了!」

太太和女兒一直無法原諒我生意失敗、屢次積欠債務沒有養家,又跟女兒借錢未還,我自認理虧,闖下的禍要自己承擔,來到臺中暫住在親戚租來的房子。住了幾個月,房東要收回房子轉賣,親戚搬去臺北與子女同住;我沒有工作,也租不起房子,到處打零工,一天如果能賺一千多元,就花六百多元住到小旅館,過一天是一天。

去年出院後,我開始在人安基金會服務,身體還是時好時壞,人安基金會平安站站長和街友志工告訴我,可以去紀邦杰醫師的診所看病。紀醫師很熱心,對街友的健康和生活都很關照;街友去診所看病他不收費,輕聲細語問我的身體狀況,過年過節送街友物資、紅包,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好的醫師。

我現在六十八歲了,在人安基金會什麼都做,有得吃有得住,這樣就夠了,人安基金會的主管對我也很好,我很感恩能遇到這些貴人,真的感激不盡!自從第二次發病後,我無法再做粗工,只要能順順利利過一生,我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