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溫而厲,威而不猛

2.22《農正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廣度來眾,要有功與德―內修為功、外行為德,讓人敬愛、歡喜親近。

感恩與堪忍

昨天下午聆聽洪靜原主任等人談及早期大陸賑災點滴,許多深刻的記憶又浮現腦海。上人於志工早會對大家談到,大約三十年前,要向大眾呼籲大陸賑災,慈濟人要前往華中、華東的水患災區發放,都遭遇重重困難阻礙,面對許多難堪的境界。

「苦難人正在挨餓受凍,若不把握時間幫助他們,氣候愈來愈冷,受災的居民受不了。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還是硬著頭皮,撐開了心胸,忍受一切批評,排除一切困難,只要慈濟人走得到、看得到的範圍,我們都要救。要發放的物資數量龐大,採購、運送都是問題,都要一一克服。對於響應我們呼籲、護持大陸賑災的人,我一直心存感恩;對於批評,我們還要堪忍,要堪得忍耐、要撐得住。」

「所以昨天聽他們回顧過去,內心浮現複雜的心情,但還是很安慰,因為我們隨著時間建立歷史;雖然是很艱鉅的路,人間菩薩也走過來了,讓很多苦難人得救。常說,做好事要把握機會,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大陸的交通很發達,當時要走崎嶇的山路到災區,現在已經有寬廣平坦的大馬路;而且慈濟為災區孩童援建學校,孩子們已經長大了,受災的鄉村、小鎮變得繁榮,居民的生活也改善了。時代在進步,生活在改變,已經從貧轉富,安定、平安,看了很歡喜。」

上人感恩、讚歎所有的慈濟人,聽了師父的呼喚,就起於行動,出錢出力,募心募愛,匯集點點滴滴的力量,從慈善到醫療、從醫療到教育、從教育到人文,不斷地用心去做,不斷地招募人間菩薩。「我就好像帶著大家爬坡,一站接著一站,中途讓大家休息,喝杯水、停歇一下,很快又要起身,再向前攀爬,要再爬上更高的山;慈濟人總是不怕苦,不斷地鍛鍊體力,承擔愈來愈重。不過,爬得愈高,回頭可以看到更遼闊的範圍;宏觀天下,看見人間疾苦,更能啟發智慧造福人間,福慧雙修。」

心的歸依處

靜思弘法團隊會務關懷組、宗教處主管同仁報告法親關懷事宜、三月精進日規畫,以及慈濟五十六周年規畫草案。上人開示─

慈濟人平常忙於社區活動、日常勤務、慈善訪視關懷等等,他們周年慶要回來精舍,我們不必限制,可以規畫分成幾梯次回來。我聽到常住師父們還有清修士,對法脈與宗門都有一個定向的規畫,也覺得很歡喜。因為你們對這些事有規畫,就是負起責任;有負責任,就表示心有定向。你們已經安排好如何集眾,「眾」就是靜思法脈的常住眾,對法脈有同感,所以會說「我們」,這裏就是我們的家。

家能讓人有歸屬感,慈濟人承認這個道場是他們心靈的歸依處。既是道場,而且是心的歸依處,法的定向就要像你們現在這樣來討論,依往年的經驗去蕪存菁,哪一年做的有哪些優點,那就是菁;有哪幾點不太理想,就要記得今年要改進或刪除。記取經驗就要做到很精純,把不好的去掉、好的留住,如此累積的都是優點;現在定下方向,明年還是照著這個方向走,這就表示靜思法脈的精神方向已經定型。

若說朝山是為了見師一面,應該是敬師、近師;平時離很遠,為了尊敬師父,所以他們用禮拜朝山的方式進門來,也表達對三寶的尊重─用靜思法脈的方法,敬佛、敬僧、敬師。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這就是靜思法脈,虔誠心靈的歸依處。師父還在是這樣,師父不在也同樣讓法要延續下去,除了紀念師父,僧脈還是不斷,你們都是法脈傳承人,還要繼續敬師。

平時大家要回來,各自歸期不定、時間長短不定,若每年總是在這個時候回來朝山,表達對三寶的敬重,敬師、敬法。我們的宗門已立、法脈已傳,大家回來就是敬佛、禮佛、歸法,朝山表達虔誠,從虔誠的行動回歸心靈的道場。

我們要用感恩心「擴大菩薩招生」,這是必然的,菩薩人數要有增加,才是有進步。若說近二年的停滯是因為疫情,但是現在科技很發達,雖然為了防疫不聚眾,但是線上精進、品書會可以很蓬勃,讓大家用心品嚐法味,總是要引導他們在線上也可以精進,並且邀約會眾共同投入。

有些地區的慈濟人除了參與線上品書會,在社區裏也各自邀約少少幾個人共聚分享,讓慈濟品書會「遍地開花」。見面三分情,比較容易接引人;線上的品書分享是表示我們沒有漏掉法,也要鼓勵他們在社區裏經常見面互動,彼此接引,不只是讀書而已,菩薩招生也要實名制,線上接引、線上培訓。如果有會眾報名培訓,我們也要設法讓他們得到實質的培訓,學會慈濟人的威儀與規矩,讓人看了就會說:「你是慈濟人喔?慈濟做得很好。」所以,慈濟人的行儀也是活動的看板,也能弘法,弘揚慈濟精神。

我們要引導人走入法喜,法喜的快樂就是法入心來的快樂。要如何讓大家分享得到、感受得到這分法喜?我們就要做到「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這一段經文對慈濟人很重要。所以我們要不斷外修、內斂,要讓人知道佛教的規矩,我們自己就要用功做到。內修為功、外行為德,我們的行為要讓人看了歡喜、尊重。

旁人形容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這也是我們待人處事要有的態度,雖然很溫和,但是要讓人覺得很有威儀;哪怕有人平時邋裡邋遢,但是來到這裏如入聖地,自然就會端正言行、禮敬三寶,不敢顯現邋裡邋遢的模樣,這就是對我們的尊重。

慈濟五十多年來,已經把佛教與慈濟合為一體。雖然世界各地的慈濟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人人都用法脈精神做慈濟。宗教只是名相,精神理念、法脈思想的方向很篤定,你們要很珍惜。

《無量義經》的「恬安淡泊」就是我的人生,所以有今天的慈濟;若非這樣的人生態度,就沒有今天的慈濟。請大家愛惜時間,內修外行,要度眾,就要讓人敬愛,讓人歡喜親近。

就像我桌上的米籮擺設,人人都有責任挑天下的米籮;給大家「想師豆」的結緣品,不只是想著師父,要記得傳法脈。這一顆顆小紅豆都是種子,如果把它們種入土中,發芽成長,可以長成大樹。所以相思、想師,紅豆代表法脈,要敬師、近師;米籮就是宗門,要入人群承擔度眾生的責任。佛教的三寶是佛寶、法寶、僧寶,所以我們要尊重自己;要攝眾、廣度來眾,我們就要有功與德,內修外行,建立起崇高的品德。

對於眾生,其實我也「所作皆辦」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合起來,都是為佛教、為眾生。許多畢業慈青,現在在社會的機構、單位當主管,或是在志業體也很有成就,所以我創立教育志業,也為社會培養人才。這一生,我沒有後悔,該做的我都做了。

清修士也要傳法脈,因為出家修行者要走入社會人群,比較不方便,清修士以居士形象方便接近大眾。法脈宗門是我們開創的,有內修外行,有法脈、有宗門,還有四合一架構,你們要用法脈精神來合眾,就要讓人歡喜親近,「內修是功,外行是德」,期待大家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