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14《農正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不忍人間苦難,堪忍各種境界,為眾生鋪出一條路。
法脈宗門第一代
在醫療法人郭漢崇副執行長的推動之下,花蓮、大林、臺北、臺中四大院區啟動「跨院區臨床科整合計畫」,各科召集人承擔整合四院同科內的教學、研究與服務計畫,支援彼此、互助合作,並往資源共享的目標前進。二月十三日,醫療法人與各院院長室主管、慈濟大學醫學院與資深指導醫師、各科召集人,回到精舍報告各科整合的工作內容,並由上人頒發聘書,勉勵眾人有志一同、守志奉道,共創慈濟醫療志業未來之路。
上人談到臺灣有七所慈濟醫院,都是為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建立,一心只為人間付出,要為苦難人拔除苦難;這一念心無私,但是要展開大愛,就要向大眾呼籲,很感恩有這麼多愛心人響應,讓各地的慈濟醫院一一建設完成。
「許多人都是因為相信師父、愛護著師父,所以盡心力護持志業,甚至把長久以來的積蓄捐出,要幫師父蓋醫院,讓我感覺到這一輩子承受了多少人的大愛與長情,該如何回報?唯有期望、寄託醫療志業承擔守護生命的重任。大家除了堅守崗位,也很感恩各位院長會帶著同仁到偏遠山鄉探望無法出門看病的年長者,或是跟著慈濟人做居家關懷,每每看到這些訊息,我都很感恩,感覺很有價值!」
上人期盼各院院長與主管同仁能夠體會自己想要回饋慈濟人的心情,了解師兄師姊們自從投入慈濟以後,總是付出無所求,盡心盡力救助貧病苦難人,這分情此生難報,唯有依賴各地慈濟醫院團隊代替師父到法親家中與他們互動,特別是關懷生病、衰老的慈濟人,給予醫療建議,讓他們感受慈濟大家庭的溫情。
上人表示,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其實是四大一體,用靜思法脈的精神貫串相合,慈濟醫院發揮宗門的良能,而慈濟志工帶入法脈的精神,給予一股無形的力量,也是一股吉祥、和氣的能量。院內如果有這股祥和的氣氛,凡事都會很順暢。
「醫院不是冷冰冰的空間而已,病患身有病痛前來求治,就是希望得到明確的診斷,並且心靈也得到膚慰,身體與心靈都獲得照顧而減輕折磨;慈濟志工可以擔任關心、膚慰的角色,或是作為醫病之間的橋梁,讓醫療同仁專心投入醫護工作,也讓病患安心接受治療,這也是一股穩定的力量。」上人請各院尊重靜思精舍的法源,也就是法脈宗門的精神根源。
「對自己,我毫無所求,依我的個性可以天天獨處,一句話都不說。雖然是這樣的個性,但是想到了人間的苦難,有人孤老無依,有人窮困飢餓,總是於心不忍;既然起了一念不忍之心,決定要做慈濟,我就不斷鼓勵自己要堪得忍耐,堪忍、堪忍!這幾十年來有許多境界真的需要堪得忍耐,才能為苦難眾生鋪出一條路。」
這五十多年來,慈濟從臺灣將志業腳步擴及全球,讓國際看見臺灣慈濟。上人殷勉醫療志業主管與師父有志一同,並且「守志奉道」,所開闢的這條慈濟醫療志業的道路,要與慈善結合,如果要去任何一個國家做慈善工作,醫療也能給予支援。
「要把握現在,把法脈連接好,認定靜思法脈就是慈濟宗門的精神脈絡,而且將此脈絡代代相傳,這條路就會開拓得很寬廣、鋪展得很平坦,持續不斷地栽培有心、有情、有愛的醫療人員,讓慈濟醫療穩定延續。教育志業也要與醫療志業結合,醫教合一;人文志業與醫療志業結合,透過大愛臺無遠弗屆的媒體傳播力量彰顯慈濟醫療人文。」上人期許各志業培養後進、鞏固現在,讓慈濟的質與量同步提升,也讓慈濟人的生命價值因為慈濟志業而不斷提升。
「慈濟志業鋪展到全球,全球慈濟人支援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只要法脈永存、精神一致,海內外的慈濟志業就能恆久鞏固。」上人說,大家都是法脈宗門的第一代,有責任將脈絡連結堅固,才有辦法讓每一個志業健全發展。
同心同道同志願
二月十四日,每週一下午的慈濟基金會主管同仁溫馨分享中,靜原師姊提及花蓮慈院建設用地的取得一波三折,上人說,為了慈院的土地,自己曾到內政部、省政府拜會首長。第一次動土的國福里土地被收回以後,就在內政部與林洋港先生提起,土地既然沒有了,要把愛心捐款還給每一位捐款者,不論五元、十元,每一筆都要好好地整理出來,一一退回。林先生聽了就馬上站起來撥電話給國防部長宋長志先生洽談,表示軍方既然以國防用地為由收回土地,要予以相應的補救辦法。
「每一次搭車到慈院或返回精舍,經過國福橋,看著那一片土地,都會回憶當時在此舉辦動土典禮的畫面。很多慈濟人來除草、砍除銀合歡等等,把這片地整理得很漂亮;動土典禮前幾天冬雨連綿,李登輝先生與不少長老法師事先來到花蓮。前一天晚上還是下著毛毛雨,整理好的土地潮溼,慈濟人去載稻殼來鋪地。」
「前一天晚上在精舍與李登輝先生用餐,他說:『明天就要動工了,您應該安心。』其實我的心情很難過,我說:『下雨要如何動土?』他是基督徒,竟然安慰我說:『菩薩會保佑您。』即使隔天還是下著雨,動土典禮仍要進行,諸山長老都來了,中央的官員也來了,這等於是花蓮的一大盛事。你們應該都看到動土當時的影片,我咬著牙根、含著淚水,因為一旦動工就要付工錢,而慈濟所募得的資金遠遠不及建院預算,到底該怎麼辦?再如何擔憂,也是咬著牙根撐下去。回顧當時的心情,以及慈濟建院的過程,確實可說是歷經千辛萬苦。」
上人說,不只是醫療志業,成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經歷千辛萬苦,而且不是憑著自己一人之力,是許許多多慈濟人認定「師父說要做的,做就對了」,盡心盡力、募心募愛以成。「我真的很感恩,我的力量很薄弱,而且什麼事都無法做,竟然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愛護與支援,有這麼多人共同完成四大志業。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是很寶貴的歷史,很值得用心整理與留存,為此一時代作見證,也可以為後世作教育。」
花蓮慈院的土地問題解決以後,上人堅持醫院要以「佛教慈濟」為名。到臺中向師公上人報告此事,師公上人勸說:「政府能夠撥出土地,你就要很感恩了,不要堅持一定要用『佛教』這二個字。」但是上人表示既然決心「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這一點一定要堅持,要把佛法精神帶入人間、利益眾生,所以會盡力爭取醫院之名保存「佛教」二字。到省政府辦理手續時,也表明慈濟醫院若沒有「佛教」二字,建這所醫院也就沒有意義了。
上人說,人間事態很複雜,所以要在人間做事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再困難的事,還是要一一克服,才能不斷前進。現在四大志業完成了,自己心無所欲,而且人生也已經到了這個年齡。
已往生的陳燦暉教授,曾與聖嚴法師談及慈濟在花蓮建院之事,並且說:「師父身體不好,萬一有那麼一天,慈濟該怎麼辦?」聖嚴法師回答:「只要有五十個人有證嚴法師的思想理念,這五十個人合起來就是一個證嚴法師。」
上人說,二位對談的這段話,自己一直放在腦海中。與師父同心、同道、同志願的人,不只有五十位,只要人人合心,精舍常住與四大志業主管同仁凝聚法脈宗門的精神力量,讓原有的基礎更加鞏固,根源健全才能向外推展,並且世代傳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