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的動盪不安,影響人心甚鉅,有智慧的人不會為煩惱的瀑流所淹沒,而能反求諸己,自制不放逸,以正念勤修為,這是自己可以安心停靠的沙洲。
二○二○年是刻骨銘心的一年,對世人而言,生活已回不去過往的方便秩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籠罩下,世界諸多體系都面臨不確定的重組狀態。
大環境的動盪影響人心甚鉅。現代人已習於向外尋求物質的滿足,以及名利權勢定義的存在感,如今人際往來受限,個人能否自主獲取生存資源的焦慮也愈深。
顯然,人們只有從外求轉而內求,才能生出面對大變局的精神力量。
去年三月間,疫情開始蔓延時,證嚴上人即開示道:大災難也是大哉教育,我們要更謙卑守戒,彼此關懷,共度難關。
眼看著病毒一再變異,疫情似乎沒有和緩或消失的跡象,這一段教育的學習歷程勢須一直走下去。
學習的內容還有哪些?今年一月下旬,嚴長壽先生在其新書《我所嚮往的生活文明》發表會中指出,此刻的臺灣,要懂得將疫情的「受災」轉為「受教」,放下躁動的心情,不要只用一個價值觀,應該以更大的思維來看更遠的未來。
他認為,臺灣的大自然和人文都很美,應掌握蛻變的時機,別用政治和世界往來,那會有太多太複雜的利益算計,要用深度的文化,和令人感動的價值,來和全世界作朋友。
他不忘提醒父母要超前部署,引導孩子做人和生活的能力,把正向的力量帶出去,進而回報臺灣成為更文明的社會。
嚴先生著眼於臺灣產業、教育、旅遊觀光,乃至於文化的全面提升,兼顧生活的現實利基和精神涵養,對臺灣人的潛能開發與生命安頓,頗有啟發作用。
《法句經》第二〈不放逸品〉有云:「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此佛陀的精要開示即強調,有智慧的人不會為煩惱的瀑流所淹沒,而能反求諸己,自制不放逸,以正念勤修為,這是自己可以安心停靠的沙洲。
「智者自作洲」對今日的個人和群體確是箴言,於我有另一層的體會。
二○二一年立春之際,我自服務二十五年的慈濟大學退休,離開唯學術與言論是瞻的殿堂,回到寬廣的生命田野,實實在在開發心性。我對過去的成長與歷練充滿感恩,願以生機飽滿之姿,迎向另一個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