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沛的善循環

社論
社論

元月中旬,鄰近桃園國際機場的衛福部桃園醫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群聚感染,人心緊張,幸而警報在二月初解除。危機期間,許多民眾為醫護人員打氣,支持感恩這群堅守崗位的勇者,讓他們不感孤單,產生更大的力量守護前線。

這是可貴的善的循環,在民間不難發現。例如,本期主題報導「環保輔具平臺」,即是善用社會資源和人力,協助有輔具需求者如願的事例。慈濟志工長期投入慈善關懷,發現輔具使用時間短則幾天或幾週,長則經年,乃至終身,而輔具因種類和價格多元,許多家庭難以負擔。

志工於是動腦筋,將環保站常見民眾送來的回收輔具轉贈給有需求者,除了維修和清潔,也免費運送到家,甚至在使用後再回收。十多年來,從單一團隊開始,已發展出分布全臺的十三個平臺,至今年元月共送出超過一萬一千八百件輔具。

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下,輔具愈來愈重要。臺灣擁有輔具研發製造的充沛能量,輪椅等行動輔具的出口於二○一四年即名列世界第二。政府挹注的資源頗多,然而補助給付歷來由地方政府提供,難免因城鄉差距而分配不均;補助尚須配合評估,且提供使用資訊,需求者方可買到合適的輔具。

過往民眾時常將輔具與疾病聯想,因此對二手或回收輔具接受度不高;礙於清潔、消毒及維修服務需投注的成本,臺灣僅有少數廠商提供租賃服務。因此,在評估、資訊、回收機制尚未整合之下,棄置輔具時有所見。

近年來,民眾已逐漸接受回收再利用的輔具,也陸續有部分縣市政府轄下的輔具中心積極媒合二手輔具,但仍有貧困者落在補助條件之外,多半仰賴民間慈善組織協助。

同為高齡化國家,以色列的非營利組織、創立於一九七六年的撒拉之手(Yad Sarah)作法值得借鏡。其整合輔具免費租借,提供諮詢服務的同時,除了為準備出院的需求者應急,也發展出「housepital」服務,即針對評估後不需要住院的病人提供全套輔具,且運送到府,助其在家休養。如此可減少住院感染的風險,節省醫療支出。

以色列平均每兩個家庭就有一個受惠,許多人懷抱感恩而投入志工行列。而創設輔具平臺的慈濟志工,則是在需求者的笑容中,產生持續投入的使命感。新年伊始,願這股善的循環豐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