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日 好事不要忘記

1.14~15《農十二月‧初二至初三》

【靜思小語】用好事取代人我是非,啟動善念讓惡念沒有機會出現。

有禮才有理

十四日與慈濟人談話,上人教導弟子放下身段,要柔和待人;頭殼硬,遇到瓶頸鑽不過去,就會很辛苦,自己會覺得很委屈,對別人造成困擾與煩惱。修行就是要修得柔軟,即使頭殼硬,但是脖子可以轉動,可以低頭;不只是脖子要軟,腰也要軟。敬老尊賢是不變的道理,對長者要有「禮」,有禮才能說道理;無論是年長或年輕,都要懂道理、知禮節,志要堅定、腰要軟,是做人的原則。

目前大家在社區裏開讀書會,主要是讀《法華經》,如同〈法師品〉經文云:「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要修柔和忍辱的功夫;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要堪得忍苦,才能在人間行菩薩道。

上人勉勵在座的資深慈濟人,雖然年紀大了,身形變了,但是行菩薩道的精進心不能變,不能讓慧命有所漏失;要常常和法親作伴,分享過去如何跟著師父做慈濟,這也是在傳承。較年輕的志工和志業體同仁則要疼惜、照顧這些上了年紀的資深菩薩,要感恩他們的付出,若沒有他們辛勤拓墾,今天大家就沒有慈濟路可以走了。

慈濟人堅定道心,無論面對什麼境界都不退轉,是因為師徒之間有生生世世所結的美好因緣,成就今天真善美的慈濟大團體。上人表示,自己時時感受到慈濟人對師父的敬愛,不分海內外,大家把師父所說的話聽入心,而且只要是慈濟的集會、共修活動,他們敬師如師在,從言行展現內心的恭敬。現在科技發達,一連上網路就可以讓全球各地的慈濟菩薩「雲來集」,如同靈山法會不散。只要大家持續用心讀《法華經》,實踐經文道理,行菩薩道,就常在靈山法會上。

上人說,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臺灣很美,美在充滿善與愛。每一位慈濟人都要把握機會和人分享慈濟事的美與善,不斷地接引、帶動周遭的人行善付出。「慈濟人以真誠的愛心,運用智慧去為苦難人付出;上一回看到這個家庭有所欠缺,下回再來就為他們補充所需。人人付出無所求,而且虔誠地放下身段去關懷、援助,這分愛與智慧,就是菩薩的精神。只憑著這分愛與智慧,就值得為慈濟人留下生命歷史。」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人人總有那麼一天。我們現在的身體,因為地球的重力吸引,所以是有重量的;若到了那一天,靈魂脫體,是很輕飄、輕盈的,心很輕安,何況我們這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想著就會很歡喜。」上人教大家時常啟動「慈悲利他」的腦細胞,加強善的意識,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投入組隊活動,和大家一起做慈濟事,或是經常和會員說慈濟,邀約人人同行菩薩道。

「好事不要忘記,要用好事取代人我是非。」上人表示常聽人感嘆家中長輩在年輕時個性很好,老了卻很難伺候,脾氣變得很不好;慈濟家庭的年輕人則是很感恩,自己的父母長輩明事理、很慈祥。「這是因為他們很受教,聽了師父的教導,已經有法在心中,還有周圍的許多法親在一起,過去的壞習慣已經在這個好環境裏降伏了,回到家裏,若是遇到不如己意的境界,也能轉心念,轉出了慈悲利他的精神,不只疼惜苦難人,也會疼惜家人。」

「如果調伏了壞習慣,就不要再讓它復活,要不斷地啟動慈悲利他的善念,讓善念愈來愈旺,讓惡念、壞習氣沒有機會再出現。調伏惡的習氣,轉為善與愛的心念。」

上人期許大家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也要當別人慧命中的貴人;前者是面對苦難的眾生,後者就是菩薩招生,持續招募會員不是為了捐款多寡,最重要的是為了淨化人心,帶動起整個社會人人都是菩薩。

福氣保護膜

十五日,車行途經高雄岡山志業園區、臺南慈濟中小學,抵達臺南靜思堂;與慈濟人座談,有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六百七十九個連線點同步聆聽;有些國家已是深夜,慈濟人仍然把握機會「線上隨師」。

上人教導身在臺灣的慈濟人要珍惜因緣,海外慈濟人聆聽臺灣慈濟人的人生過程與投入慈濟的改變和心得,吸收臺灣慈濟人合和互協做慈濟的經驗與方法;臺灣慈濟人也要學習海外慈濟人的精進,法親之間互為典範,彼此勉勵。

「即使相隔遙遠,發達的科技可以突破空間障礙,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聽到師父現在所說。虛空有盡,願力無窮;既已立定志向、發心立願,就要用心精進。」

馬來西亞中南部雨季水患,慈濟人動員救災,上人透過網路視訊與馬來西亞連線互動,聆聽各地賑災進度與發放規畫,並叮嚀全馬慈濟人要合和互協,做到「大馬連心,愛鋪滿地」。

「這是大型的救災,也要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尊重國家的防範標準,我們不違規,但也要做到重點、直接的救助,大家用智慧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慈善援助百分之百幫助到受災居民,讓他們安身、安心、安生。」

上人提醒大家,一時之間有多重災難,慈濟人盡心盡力救濟的同時,也要呼籲人人提起虔誠心,並且以行動表達慈悲喜捨的精神,發揮愛心造福,形成福氣的保護膜,這是緩和世間災難的靈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