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 布口罩救災

在雙和靜思堂巧藝坊,志工仔細車縫組成布口罩的布片。

臺灣疫情緊張時,為保留醫療口罩給醫療人員,
慈濟組成生產線縫製布口罩,
當海外疫情日益嚴峻,產能開始轉而援外;
二十三萬片成品不只「罩」顧健康,
以婆婆媽媽為主力的慈濟口罩隊,更在百千手間傳遞了愛。

臺灣疫情緊張時,為保留醫療口罩給醫療人員,慈濟組成生產線縫製布口罩,當海外疫情日益嚴峻,產能開始轉而援外;二十三萬片成品不只「罩」顧健康,以婆婆媽媽為主力的慈濟口罩隊,更在百千手間傳遞了愛。

上午的日光從大片玻璃窗灑入室內,靠近窗邊的檯面上,放置了數臺工業用裁縫機;對面的桌上,成堆整齊切割的布片,已依花色分類。上了年紀的志工們,正聚精會神地腳踩裁縫機踏板,雙手靈活地將布面正反面對齊、沿著布邊車縫。

這裏是位在新北市雙和靜思堂三樓的巧藝坊教室,志工們戴著口罩,只露出半張臉,眉眼之間的專注,讓人感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正如同巧藝坊負責志工葉鳳玉所言:「如今臺灣疫情緩和,但其他國家的人們依然很需要這些物資!能幫助他人,志工們很開心,並盡心盡力。」

不到二十位志工,一天平均可縫製四百多片口罩。葉鳳玉說,製作口罩沒有特別的訣竅,由於參與的志工多少都有裁縫背景,布口罩對他們來說不是難事,更難得的,是長時間的專注力及耐心。五片布片組合的布口罩,志工依不同部位分工,車縫的寬距及平整度一絲不苟,過程同步篩選剔除瑕疵組件,最後穿入鬆緊繩,每一片都高規格製作。

二月初開始,從早晨八點到下午五點,雙和巧藝坊持續縫製布口罩未曾停歇。年齡平均七十歲的志工們,這段時間不喊累,也不曾半途而廢,就連當中年紀最大,今年剛滿八十歲的黃禎瑩,住家與靜思堂來回車程要花費兩小時,也風雨無阻,天天報到。一批布口罩數量有上千片,完工後,志工們只會休息一至兩天,便再度進行下一批的製作。

雙和靜思堂的巧藝坊,在疫情之下宛如口罩小型加工廠,而這樣的場景,只是一處縮影。二○二○年,將近一半日子裏,臺灣十六個慈濟會所、巧藝坊,志工們付出時間、精力,已共同縫製二十三萬四千餘片布口罩。這一片片愛心布口罩,製作完成後,統一送往慈濟內湖園區巧藝坊,進行後續整理,並寄至全臺甚至是全球,送達有需要的人們手上。

從毛毯到口罩  內湖輸出

二○二○年元月,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在臺現蹤。從流行病調查與實驗室檢測得知,近距離飛沫、直接或間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口鼻分泌物,或長時間無防護處在密閉空間,將增加感染風險。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一躍成為出門必備物品,一次性的醫療口罩更是需求量暴增。

內湖巧藝坊負責志工吳月鶯說明,疫情出現後,證嚴上人心疼許多人買不到口罩,慈示先把醫療口罩留給前線醫療人員、有就醫需求的民眾使用,居家日常可用布口罩防護,清洗後重複使用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在各方討論下,慈濟志工開始投入製作布口罩的行列,慈濟各聯絡點的巧藝坊也紛紛動員,除了提供給環保志工、會眾,也分贈給弱勢家庭。當臺灣醫療口罩不再短缺,有餘力之下,布口罩亦開始送往海外慈濟會所,如美國、日本、澳洲及歐洲數國。

內湖巧藝坊因應全球賑災所需,長年來為製作與倉儲環保毛毯的北區據點,上百位志工齊心,一天可以生產三千多條毛毯,擁有大量原物料分配、製作與出貨等統籌的經驗,內湖巧藝坊也因此成了此次疫情中全臺布口罩的總窗口,不只負責打版、製作樣品並且大量裁切布料、分配材料至各地,也同步進行加工縫製。

慈濟志工們製作的布口罩,兼具防疫功能也講究美觀。同屬內湖巧藝坊的志工莊清華,是吳月鶯的先生,他說明,布口罩版型定案前,考慮到要讓志工們能快速製作,從最初的口罩套、七片組裝的布口罩到最終的五片組裝版型,皆與花蓮靜思精舍衣坊間的德佩法師反覆研究,而最終定案的版本,不但可於內層放入濾片達到醫療口罩防護等級,與臉的貼合度及縫製步驟的簡化,皆符合理想。

從今年二月開始,各地巧藝坊志工全體動員,也有志工提供私人場地,投入趕製。內湖作為總站,工作量龐大,疫情緊張時,更是天天出貨。

「三、四月時,臺灣確診個案持續增加,當時有些志工還是會擔憂外出安全,但製作布口罩就像做賑災的環保毛毯,大家想付出的精神勝過了害怕。」除了巧藝坊志工,亦有人特地從基隆前來幫忙,莊清華由衷地說:「真心感恩許多志工,每日不間斷的持續協助。」

製作過程中,為守護每位志工的健康,除了量測體溫,環境清潔也不能鬆懈,每道流程的桌面擺放一至兩瓶小罐裝酒精是基本,志工隨時清潔手部;製作前,桌面先鋪上乾淨的塑膠布,接著才把布料一片一片取出整理、車縫。就連座位也嚴格遵守社交距離,採梅花座,加上一點五公尺的間隔,「生產線因此拉很長,有些志工的座位甚至排到室外。」吳月鶯說。

一片完整的布口罩,由五小片布料、兩條鬆緊繩及一條軟鐵絲組成,少了一個零件,就無法成型,動輒上千的數量須一一確認,費工、費時,但志工們沒有一絲怨言,因為明白這些即將寄出的「原料」,能夠保護許多人,需要嚴謹以對。

莊清華亦分享,如何整齊、大量裁切版型一致的布片,也費了不少功夫。除了內湖巧藝坊內的傳統裁布機,也與其他志工合作,使用新型機器,將布口罩的模版輸入電腦,經由機器自動裁切,或是使用鐵板裁剪機。莊清華描述:「條條道路通羅馬,時間緊迫下,靠三種方式分工裁切,才能有效率地幫助更多人。」

從春寒到入秋,慈濟雙和區巧藝坊持續縫製布口罩,志工感恩有這個機會可以助人。

有備無患  隨時動員上線

臺灣疫情在年中趨緩,大部分巧藝坊的口罩事務在今年六月初即告一段落;然與臺灣相比,國外疫情還很嚴峻。「國外若一通電話進來,布口罩的需求數量往往是百片、千片以上。」吳月鶯說明,為此內湖園區倉庫隨時備有裁切好的布料及其他所需組件,考量到縫紉志工普遍年長,倉庫同時也備有安全存量的半成品,未來若接到大量訂單,即能快速完成並且出貨,不必像疫情初期一樣,加班趕工。

「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累積起來就是大力量!」莊清華及吳月鶯夫婦感恩志工的投入,減少防疫物資短缺。志工們的堅持、辛勞與無私付出,是防疫的最佳後盾,在全球疫情尚未結束之前,只要有需求,這股善的力量就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