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三日 尊重生命

10.1~3《農八月‧十五至十七》

【靜思小語】用茹素護生的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時間成就一切

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在每年中秋節舉行,緣起於一九九六年,菲律賓呂秀泉醫師偕慈濟義診團隊回精舍與上人歡度中秋節,他有感而發地說:「這裏讓我有返家探親的感覺。」此後年年中秋返花團圓,且有愈來愈多海外慈濟人醫會志工共襄盛舉。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外人醫會成員無法返臺,由兩百多位臺灣慈濟人醫會成員,於十月一日至三日在花蓮靜思堂現場,與線上二十五個國家地區、超過兩千位人醫會成員,透過雲端課程同步精進。十月一日,首場課程是「全球人醫紀實」,學員相互了解在籠罩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慈濟人醫會如何因應嚴峻挑戰。

上人聆聽後對眾開示:「雖然時區不同,但還有這麼多國家的人醫菩薩在空中相會,很感恩;雖然是線上與會,也如同共聚一堂,要用心聽、認真聽。」

回想起一九九六年的中秋節,菲律賓醫療人員回到精舍,當時中餐準備春捲給大家享用,從那一年開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精舍大寮一定會做春捲,就是為了紀念那一年。「當年還沒有建精舍主堂,我現在坐著的會客室還是空地,我們在露天的草地上圍繞著。晚餐過後飄著毛毛雨,月亮被雲蒙住了,可是我們很有信心可以看見中秋的圓月,照樣把桌椅擺在外面,等著看月亮。菲律賓的菩薩很活潑,草地上歌聲、笑聲連連,很熱鬧。」

上人懷念多年前病逝的呂醫師:「雖然他是天主教徒,但是他與師父很貼心。他常常帶隊到菲律賓離島為窮苦居民義診,每一回義診結束,一定會打一通電話回來報告,這次為幾百人、幾千人醫治。義診團隊有各科醫師,牙科患者最多;他曾經報告『今天拔了整籃的牙齒』。」

上人說,時間成就一切,這二十多年來,有愈來愈多國家的慈濟志工成立人醫會,就地、就近為貧病人醫治傷病;但是時間也帶來遺憾,像是呂醫師已經往生,再也看不到這位貼心弟子。不過,相信他已經「去而再來」了,因為師徒有約,來生要續這分師徒緣。「他先去了,再來時替我鋪路、開道,未來我們的緣會結得更廣闊,『覺有情』的菩薩情會更凝聚,為人間付出的力量會更大。」

「此時坐在花蓮靜思堂的人醫菩薩,我們也是心連著心,有志一同,要走入人群,拔除眾生的苦難,所以我由衷感恩你們。今天天氣不錯,晚上應該有月可賞,祝福大家在花蓮度過快樂的中秋夜!」

大愛鋪展全球

三日,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兩百五十九位學員返回精舍尋根,並且舉行圓緣典禮,線上一千五百九十四位各地學員亦同步參與,並聆聽上人開示。

上人表示,人生的生、老、病、死皆苦,其中病苦為最,自己現在也有很深的感觸。「雖然病痛很苦,但是我感恩以對;而且天天都能看見慈濟人以無私大愛付出,聽到慈濟人說:『師父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會覺得心裏很踏實,感覺這一回來人間很充實。過去我曾經說過,慈濟這幾十年,是用愛鋪著路走過來的;現在我們要更用心把這條路鋪平,這條道要開拓得更寬大,而且不是只靠自己一個人,要與大眾合和互協,在座大醫王也要和所有的人醫會成員鋪展『人醫大道』,與所有的慈濟人將慈濟大愛鋪展在全球。」

上人重申「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人與人之間要彼此感恩,才能使人間祥和;從事醫療工作本就要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不只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動物的生命,這分尊重心要用茹素護生的行動來表達。「人人誠心齋戒,才會對大地環保真正有幫助,可以減輕污染、緩和劇烈氣候。」

「提起慈悲、智慧,不要為了口欲殺生,茹素齋戒不造業,行善造福積福德。請各位具有大智慧、大仁德的人醫會菩薩,共同守護地球的生命、守護地球的健康,也守護著這分最清淨無私的愛。」

不執著在「我」

與常住師父、清修士談修潤晨語開示文稿的方向,上人說,早期在慈濟聯誼會的開示,以及輯錄隨緣開示整理而成的《慈濟叮嚀語》,都與講經典時的講法不同,是隨著在場的人、事、物而說;講經時的說法,當然要隨著經典的方向而說,只是自己並非完全在講解經典,而是引用經文,對應當下的人間事,教大家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過去許多人信仰佛教,是拜求佛菩薩庇佑,或是祈求往生淨土,行善也是為了求功德等等;上人希望打破此一觀念,引導慈濟人做到「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心靈開闊、無所執著。若是人人都能如此,也就做到了淨化人心。

上人教大家掌握佛陀講《法華經》的原意與目的,《法華經》原本就是入世的大乘法典,教菩薩法。「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所以修菩薩法要走入人群中修;慈濟志業都是應世間所需要而創立,法脈宗門的根本理念從過去到現在未曾改變,「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人文深度化」也是早就說明清楚的發展方向;「粽串」的總綱領很明確,從總綱領再一一編出各個志業的粽串,只是近年來才將這套精神脈絡與組織系統明文顯示出來,教大家釐清脈絡,歸向法脈根源。

「從剛開始,我就已經把『粽串』編好,只要大家體會我的意思,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能淨化人心,不只是做外境的環保,連內心也能淨化,懂得下功夫掃除內心貪、瞋、癡、慢、疑的污垢,與人合和互協;人體小乾坤的濁氣淨化了,天地大乾坤的濁氣也就能淨化。」

上人期許大家合心共事,收起「我執」與「我見」:「佛陀說法,是指出一個精神方向,給予概念,不會確切指示該如何去做;佛陀教我們消除貪、瞋、癡,不要無中生有,不要只執著在自己的見解,否則人間永遠有無數的『我』,永遠都無法合力完成一件事。」

「佛陀說法時,沒有人當場記錄,佛陀入滅之後,比丘們才結集經典,聽阿難尊者憑記憶而述說『如是我聞』的法,但此時結集仍沒有紙筆記錄,都是靠著口耳相傳而流傳佛法。只要有人聽到其中幾句,覺得受用,或是想通了道理,就能夠自我改變。」上人說,佛法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同一部經典就有多種版本,也難以考證哪一種是最貼近佛陀原始開示,唯有取其精神要旨,用心學習與運用;現在整理晨語開示也一樣,要把握師父講經的精神宗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