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合作 馳援印度

印度靈醫會邀請教友及警察局等多個機構團體,在防疫規定及當地宗教規範下完成發放。

臺灣民眾熱切回應宜蘭呂若瑟神父援助義大利的呼喚,
神父也感受到慈濟關心印度疫情的誠意,
由所屬的靈醫會協助接起愛的管道……

臺灣民眾熱切回應宜蘭呂若瑟神父援助義大利的呼喚,神父也感受到慈濟關心印度疫情的誠意,由所屬的靈醫會協助接起愛的管道……

擁有逾十三億人口的印度,截至十一月十日已有超過八百萬人確診,病例數高居世界第二。為了防疫,全國付出了難以計量的社會成本,封城、停工、關店,讓上億人陷入失業困境,急需外界伸出援手。臺灣及海外慈濟人礙於防疫限制無法前往,於是與不同組織合作發放紓困物資,包括天主教靈醫會、仁愛傳教修女會及兩所藏傳佛教寺院,四月到十月底已發出超過十萬戶。

其中,與天主教靈醫會合作防疫的因緣,始於二○二○年四月,在臺灣服務逾半世紀的靈醫會(Camillians)神父呂若瑟,為幫助疫情嚴峻的祖國義大利,向臺灣民眾募款購買防疫物資,獲得熱烈回響。期間,慈濟聯繫中國大陸等地志工,在全球防疫物資緊張的狀況下協助採購;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也親自造訪靈醫會旗下的羅東聖母醫院討論相關事宜。

得知慈濟在印度沒有據點,也缺乏對應的窗口,苦於救援困難,靈醫會於是協助聯絡在印度的宗教、醫療人員及志工,承擔起大部分的收貨、配送及發放工作。

印度靈醫會將慈濟紓困糧食配送到境內的十三個邦,包含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東部的阿薩姆(Assam)、聖雄甘地及現任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加拉特(Gujarat)。除了靈醫會,由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也在加爾各答(Calcutta)替無法到場的慈濟人發放紓困糧。

印度北部菩提迦耶及瓦拉納西兩地三千五百戶貧困、移工及弱勢家庭,來到佛寺領取慈濟物資援助。

度過生命難關

另一個重要合作夥伴,是印度佛教ABM組織(ABM Samaj Prabodhan Sanstha);其成員普明(Pravin Bhalesain)在二○一四年參與「印度國際佛教研討會」時接觸到慈濟,並於次年三月偕同母親來臺拜訪證嚴上人;四月時尼泊爾發生震災,普明就加入賑災團隊前往,自此成為慈濟在印度的聯絡人。今年即透過他居中連線,ABM成員們承擔任務,在西印度大城孟買(Mumbai)、普那(Pune),替慈濟發放米糧給兩千戶貧民。

「五月底志工開始造冊,過程非常不容易,因為貧民區很分散。雖然每一區都有代表願意幫忙造冊,但是沒有電腦,只能用手寫。」負責印度濟貧事務的慈濟基金會同仁陳尚薇,展示了手抄名冊的照片。

五月下旬,印度遭受特強氣旋安芬(Amphan)侵襲,疫情加上天災,物資紓困的需求變得更急迫,但政府為了防疫,在六月中發令封城,七月孟買和普那又頒布更嚴格的封城令,原本志工還可申請通行證外出訪視,卻因此暫停造冊工作,就連承辦付款業務的銀行,也因行員確診被迫停業。

八月政府放寬管制,並不是因為疫情趨緩,而是若再繼續嚴管封城,民生將難以為繼,ABM成員於是把握機會發放慈濟物資。為了防止群聚感染,採取以村為單位的多次小型發放,取代一次聚集一、兩千人的大規模發放。志工們跟隨貨車一村一村地跑,一次只能發放數十戶。大家戴上口罩、手套以防感染,前來領物資的貧民們也有所警覺,但他們買不起口罩,就拿印度傳統服裝「紗麗」一角遮住口鼻,多少能降低飛沫噴濺的範圍,克難的防疫作為讓人看了不禁擔心。

「我每次跟他們聯繫時,都跟他們說要小心、要小心;每當他們出門或傳回訊息時,我都會擔憂地問:『有沒有保護好自己?』」陳尚薇記得很清楚,當發放行動展開後,普明首次和她視訊連線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師姊,我還活著!」

在疫情嚴重時外出發放物資,沒人可以保證自己絕對不會有事,只能戒慎以對。發放時如果場地條件許可,志工們會請出佛陀法像,以及著名佛教政治家安貝卡博士(Dr. B. R. Ambedkar)的肖像。對大多數出身種姓制度底層階級的受助者來說,佛陀眾生平等、慈悲濟世的教義,以及安貝卡博士致力復興佛教,推動廢除種姓制度、解放賤民的行誼,是希望的象徵。

ABM志工也同時轉達慈濟的祝福,橫幅上用中、英、印地語書寫的「慈濟陪伴您度過生命的難關」字句,傳達了慈濟人及十方善士的支持及祝福。志工們以英語和當地方言馬地第語,恭讀證嚴上人慰問信,讓不識字的鄉親也能聽懂。對於上人的祝福,ABM成員們有著深刻的感動。

「我很榮幸能用本地語言,翻譯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信,每個字詞我都讀一百遍以上。這些都反映了人類活在世界上應有的覺悟。」ABM創辦人兼主席加卡瓦(Sitaram Gaikwad)表示,自己出身印度教種姓制度的下層階級,六十四年前,他和母親在村裏乞討,突然有人對母親說:「你不是賤民,是佛教徒了,不要再乞討了。」

皈依佛教後,加卡瓦學會了自力更生、自我覺悟,不再把自己看作賤民,奮發向上打破種姓制度的桎梏,成為社會賢達。他於一九八四年創立了ABM,成員們追隨並且發揚安貝卡博士的理念,喊出捐五盧比(約新臺幣不到五元)也可以做善事的口號,點滴匯聚社會善能量,推動文教慈善,幫助婦女、兒童、弱勢族群。

「慈濟卻帶給我們更大的改變,讓原本向他人乞討的人,轉而能幫助成千上萬困苦家庭,維持他們的生計。」加卡瓦的心得,示現了由「他度」、「自度」到「度人」的歷程。

印度北部菩提迦耶及瓦拉納西兩地三千五百戶貧困、移工及弱勢家庭,來到佛寺領取慈濟物資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