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至十五日 醫療的形象

10.14~15《農八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尊重生命的態度以及對病患的同理心,就是良醫良護的形象。

恭敬、感恩、尊重

花蓮慈濟醫院主管同仁十四日返回精舍報告,標準化病人中心主持人鄭偉君醫師分享,二○○六年三月十二日,吳永康醫師創立全臺「以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之先例,高聖博醫師擔任計畫主持人,接著由骨科吳坤佶醫師、慈大護理系謝美玲老師共同推動中心發展;二○○八年二月,花蓮慈濟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正式揭牌。感恩許多慈濟人的投入,其中扮演起病人唯妙唯肖的簡煌彬師兄,在生命的最後更捐出大體,成為「無語良師」,生前身後都發揮了良能。

憶及二○一四年往生的吳永康醫師,以及認真投入的簡師兄,上人不捨地說:「很感慨!吳主任(時任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很用心,但是人生無常,他在工作中無聲無息地離開了。沒有過去的努力,就沒有現在的成果,無論是『無語良師』或者是『良語良師』,無論由志工擔任標準化病人是國外已有或者是我們開創,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一念心。志工菩薩不是專業演藝人員,也不是用表演的心態承擔,而是真誠做示範,這分精神非常難得。」

「從師父開始呼籲大體捐贈,許多慈濟人就簽下同意書,或是在病篤之時回到花蓮慈院,就是為了往生後能立即捐贈大體。我們的身體到了一口氣不來時,再也不能發揮功用,而捐贈大體用於醫學解剖,讓醫學生了解人體奧祕,是化無用為大用。慈濟人生前為社會、為人間付出,往生後的軀體也要貢獻給醫療教育,這都是慈濟人與師父的互動。所以每一次聽到你們提起大體解剖或模擬手術,我都會很懇切地請你們一定要用恭敬、感恩、尊重的心面對大體老師,面對菩薩的軀體;此舉也在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成就自己的慧命。」

上人說,醫者「以病為師」,醫師的慧命就來自於病患,理應尊重以對,且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醫治傷病,無論是對病患本身或是病患家屬,都要用真誠的心膚慰。

「常有病患或家屬前來感恩,稱讚慈濟醫院的醫師很好、護理師很貼心,讓他們或家人在住院期間,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所以我也要對大家說感恩,這就是我們創院的目標。蓋醫院、設醫學院,現在都不是很困難,但是要培養良醫、良護卻不簡單。很期待每一位同仁都能具有尊重生命的醫療形象,以及發自內心對病患的體貼。」上人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慈濟醫療人文精神,要從教育志業到醫療志業一脈相承,而且代代相傳。

克勤、克儉、克難

慈濟在克難中起步,上人於十月十五日慈善志策會中對大家說,克勤、克儉、克難都是美德,要恆久維持。「這五十多年,慈濟志業是靠著慈濟人點點滴滴的勸募與累積而成就。點點滴滴得來不易,所以我們要步步謹慎,應人間所需而付出。」

談到許多國家因為氣候不調,缺水或遭受水患,還有蝗災等因素,導致缺糧危機。上人擔憂產糧國家受災損害大批農糧,會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屆時不僅貧困者飢餓無助,連有錢人也吃不飽。故教大家提高警覺,還要帶動人人戒慎虔誠,切莫恣意妄為引來禍患。

「要守好身、口、意,謹言慎行。守戒就是守規矩,我此生規規矩矩,每一天的身與心都沒有逾矩,維持了半世紀以上,才會有這麼多慈濟人一呼萬應,聽了師父說要做什麼事,就用心投入去做,就是因為有福因、福緣,付出無所求而得。」

「慈濟是天下大家庭,看到各地慈濟人回來,我就很歡喜;假如慈濟人不願意『回家吃飯』,我會很擔心。因為慈濟人能把精舍當成自己的家一樣,才表示師徒之間親如家人,回家吃飯,才是真弟子。」

上人提及年初有一位海外企業家來拜會,用畢午齋走出齋堂時,他上前說道:「我們的道場很大,一餐有這麼多人吃飯。」因為年初有很多人回精舍相聚,每餐都要準備幾百桌的餐食。「我對他說,不是道場大,是我們的家很大,回來精舍的都是我們的家人,都是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人,很多是專程從國外歸來,他們回家了,這裏就是我們的家。所以請大家要記得,精舍是菩薩法親的家,慈濟家人把握機會,回家吃飯,才能吸收道糧滋養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