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及救人兩全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新挑戰

根據統計,每一例造血幹細胞的捐、受贈過程背後,
就有五百位慈濟志工努力奔走與無償付出;

擁有二十七年歷史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今年再次獲得國際進階認證,
全球九十三個骨髓資料庫中,只有十個通過;
救命任務從來不簡單,卻又遇上全球蔓延的疫情……

根據統計,每一例造血幹細胞的捐、受贈過程背後,就有五百位慈濟志工努力奔走與無償付出;

擁有二十七年歷史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今年再次獲得國際進階認證,全球九十三個骨髓資料庫中,只有十個通過;救命任務從來不簡單,卻又遇上全球蔓延的疫情……

二十七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對於造血幹細胞的募集、捐贈及運送,總是歷經種種困難,但由於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關涉著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希望,不可能有絲毫退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各國邊境管制,年初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即意識到必須「超前布署」,畢竟,搶救生命需要跟時間賽跑,希望莫因疫情緩了腳步而添憾。

臺灣疫情上半年較緊張,若資料庫裏有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對上的志願捐贈者,也特別可能因長輩、家人不放心在此非常時期進入醫院抽血、體檢甚或住院而「悔捐」。於是慈濟彈性調整出入醫療院所的動線與分流,以確保捐贈者的健康安全。

國際航班因為鎖國封城停駛,對於海外苦苦等候救命希望的血液疾病患者而言,慈濟如何將好不容易取得的造血幹細胞運送出境、及時植入病患體內,便成了艱鉅的挑戰。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將骨髓桶放置在花蓮航空站準備的長桌上,隨即退到安全距離,待專機飛抵來臺的新加坡取髓人員上前交接。(攝影/黃思齊)

感恩無名「救命信差」

基於在遺傳基因上較為相近,和臺灣慈濟骨髓庫配對上的海外病患,向來都屬中國大陸最多。上半年兩岸疫情稍緩,幸運地出現了願意派員「居中送髓」的貨運公司,多例臺灣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經此合併送往中國大陸定點後,再由準備為病患進行移植的各城市醫院,派專人前來定點取髓返院植入。

居中送髓者抵達中國大陸後接受隔離十四天,期滿後返臺,依舊得再進行居家檢疫兩週;疫情下,犧牲個人一個月的自由,堪稱是捐、受贈者雙方的「救命信差」。

至於其他海外國家地區的白血病患者,慈濟則以符合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簡稱WMDA)對全球骨髓庫的權宜處置建議,決定由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核心實驗室,協助將收集完成之「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或「淋巴球」分裝到抗凍袋及降溫處理,以「乾式液態氮低溫桶」運送,執行跨國救人任務;待當地移植醫院取得後,再進行解凍並植入病患體內。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說明,將造血幹細胞分裝四個抗凍盒,以攝氏零下一百八十五度低溫冷凍的方式,置放於乾式液態氮低溫桶,並加裝GPS定位儀的方式空運離境。

雖然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多年來在寄送臍帶血已有豐富經驗,然而寄送冷凍造血幹細胞卻是第一次,因此冷凍過程、置放方法必須一再確認。截至十一月止,慈濟已以此方式將造血幹細胞送往美國、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及香港等國家地區。楊國梁主任強調,冷凍後又解凍,如果技術不當,會造成細胞死亡,對移植影響重大,在冷凍、解凍技術方面必須操控得宜。

另有一例較為特殊,是四月由病患所位在的新加坡「包機」派員來臺取髓,而且是以「在停機坪處進行交接而不入境」方式,將臺灣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快閃」取回。這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以來,首次以「中轉不入境」的方式接受包機取髓,也是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史無前例的人道救援經驗。

再次通過國際進階認證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庫暨行政組長蘇蕙鈺說,考量疫情與安全,志願捐贈者在配對成功、健康檢查、捐贈前二十八天、捐贈後十四天等時程階段,都會進行新冠肺炎的問卷調查,確保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無感染之虞。

即便面對全球疫情衝擊,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今年仍再次通過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WMDA)的「進階」國際認證,象徵著中心品質與捐贈流程完全符合國際規格化的要求─無論是針對捐贈者的招募、配對、捐贈、追蹤、管理、資安,乃至於志工經手的表單文件、日期簽名、試管顏色等每一個環節,全都符合嚴格的國際認證標準。

在亞洲的多個骨髓資料庫中,目前只有日本與臺灣通過;全球九十三個骨髓資料庫中,也只有十個通過。通過這個每四年需重評一次的進階認證,代表臺灣骨髓資料庫的運作被認可、臺灣愛心的國際能見度以及配對服務的高品質。今年六月,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也再度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這已是連續第四年獲此殊榮與肯定。

八月,約莫有五百多位平均年齡逾六十歲的志工,在嚴守防疫措施下,依舊進行慈濟骨髓關懷小組志工的認證教育訓練課程;他們來自臺中、南投、苗栗等地,平日投入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宣導及受贈病患的關懷慰訪,因此每一個人都要熟稔「驗血活動」、「血樣複檢」、「健康檢查」到「捐贈階段」、「捐後追蹤」等相關流程。

志工認證教育訓練,每年於全臺各地安排十多個場次,今年礙於疫情與場地考量,到九月為止僅舉辦了四個場次。蘇蕙鈺組長表示,目前慈濟共有逾萬名認證志工,他們服務範圍廣泛,除了推動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外,也會走入醫院陪伴移植病患;平均算來,每一例造血幹細胞的捐、受贈過程背後,就有五百位志工的努力。

今年九月,新北市雙和靜思堂舉辦捐贈驗血活動,志工為民眾詳細解說。志願捐贈者雖然累積逾四十四萬人,然「超齡」者約有七、八萬筆,加上經常有悔捐案例,因此年年需要新血加入提升配對率。(攝影/蕭耀華)

請不要忘記有人在等待

造血幹細胞的活性會隨著年齡逐漸下降,志願捐贈者的適捐年齡上限為五十五歲(未滿五十六足歲)。因此,慈濟骨髓庫每年以新招募一萬名志願捐贈者為目標,期望能讓血液疾病患者,在尋求配對時有更大的機會與希望;無奈今年初因疫情而暫停了各地的驗血活動,直到五月後才重新啟動。

九月,慈濟雙和靜思堂驗血活動現場,年輕的蔡小姐一早就來報到,因為她早已事先上網登錄預約好了。她曾看過一則媒體報導,一位女性捐贈造血幹細胞給另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後,也跟著慈濟志工開始投入捐贈呼籲宣導的故事,於是蔡小姐把握機會,很樂意成為資料庫裏潛在助人者的一員。

蘇蕙鈺組長坦言,慈濟骨髓庫運作二十七年來,像蔡小姐這樣代表臺灣愛心的志願捐贈者已累積逾四十四萬人,然目前已「超齡」者約有七、八萬筆,還需再扣掉配對成功後,約有一半的人可能因故婉拒或無法捐贈。因此年年都需要更多年輕人來挽袖加入。

二○○三年的SARS疫情期間,也曾在當年四月後暫緩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供髓,臺灣驗血活動亦全面暫停,一直到七月後才全面恢復常態運作。前車之鑑歷歷在目,新冠肺炎疫情更催促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專業準備與超前布署,才能在疫情籠罩全球之下,為搶救生命而與時間從容賽跑。(資料提供/蘇蕙鈺、劉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