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展現奈米良能

5.23~25《農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放下身段,功夫會更上一層樓。

用愛消弭人間爭端

五月二十三日,印尼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請大家將印尼慈濟志業的緣起與歷史脈絡整理好,尤其在雅加達大水之後整治紅溪河,慈濟為河畔的違章住戶遷建大愛村,這是印尼慈濟志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最初與黃奕聰老先生對話時所說,「用愛消弭人間爭端」的積極行動,現在已經看見成果。

慈濟為紅溪河居民建設的金卡蓮慈濟大愛村,有學校、有醫院,各項生活機能用心設想;在這二十多年間,孩子順利就學、就業,穩定家庭經濟,也翻轉了原本困苦的人生。

「走過那段混亂的時期,才會有現在安定繁榮的印尼,而且有這麼多愛心人起於行動改善它、富裕它,讓這個國家充滿了愛。唯有愛,才能讓人間和平。」上人讚歎慈濟人帶動了愛心,讓社會真正富裕起來。「生活富裕也富有愛心,才是真大富;否則只是財產多,其他人沒有興趣聽我們炫耀,還可能有不好的反應。我們有愛心,讓困苦的人得到有感的幫助,表達出我們的誠意與尊重,也讓他們有元氣可以站起來,這樣的慈善救助,也能讓社會安穩。」

「印尼社會改善得很快也發展得很快,不過還是需要我們持續發揮愛心也呼籲愛心,讓社會更穩定。」上人教導大家,凡事都要求「穩在」,經濟發展得愈快速,人心更需要安定、安穩。慈濟人為社會人群付出,不是為了求功德而做,是認定對的事應該要做,就用心去做。

上人引述「人人有個靈山塔」,指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佛塔,「塔」就是顯德之意,要顯出德行,而德是平時修行而來,不斷地發揮愛心幫助人,就不斷地累積德行。「有緣看到苦難人,我們就把握因緣去幫助,這分因緣求不可得,功德也無法求得,而是當有人需要的時候,很自然地用愛付出,就是在培養愛心、培養德。」

上人指出,在慈濟與好人相處,也會很自然地修正不好的習氣;自己改變了,也能接引其他人進來,讓他們受到這個環境的影響,從而改善脾氣,建立好品行,久而久之,大家都能顯示出菩薩的德,這比建佛塔更能教化人間。

「不需要做很多事才能建立德行,最重要的是發自真誠的一念心去幫助人。」上人提到最早期的印尼慈濟人,大多是女眾委員,她們曾經很勇敢地與當地衛生單位合作,走入村民普遍罹患肺結核的村落,發送藥物以及營養品。後來的大型濟貧發放,以及整治紅溪河,開始有多位企業家一起投入,包括黃奕聰老先生親自拿起圓鍬去鏟紅溪河淤泥的身影,都是永銘於心的菩薩身影,讓自己時常感念、尊敬大家的德行。

上人教師兄師姊要「傳德」,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件事,將最初的那分愛與精神,世世代代不斷傳承下去,也讓人間菩薩的德行永遠存在印尼。「不要讓慈善變得形象化,我們要真正投入去做,腳踏實地,不因善小而不為;我們可以守在社區,從小小範圍做起。雖然現在印尼的慈善志業做得很開闊,但是最基層的苦難人還是不少。就如臺灣還是有貧困的人,所以慈濟人要再加強。」

「時代變化很快,此時非彼時,社會環境已大不相同,民眾的生活水準普遍提升,政府的社會福利補助做得好,不像過去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困苦家庭,所以一旦有天災或意外事故發生,我們就要趕快去幫忙,而且要讓受災的人得到真正能緩解困境的資糧。」上人提醒大家,在做急難救助之後,也要了解受災者的家庭狀況,若有需要則列入長期援助的個案。慈善救助需要慈濟人長時間不斷地關心,與他們互動,才能做得完善。

「慈善濟貧你們過去就在做,而現在的力量更充足,要更上一層樓,做得更深入,讓社會更穩定。若要說消滅貧窮,其實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消滅,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果報,只能說我們看得到、做得到,就盡量去做;慈濟人邀約大家一起做好事,愈做愈發心,就是淨化人心。多做好事,很自然就會養成好習慣,用愛對待人。」

上人表示,養成行善助人的好習慣,更會深刻感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而非在生活享受、娛樂中找到快樂;除了行善的當下輕安歡喜,事後回想起來也會歡喜,就更有行善的動力。不只做一件、二件而已,只要有因緣,就要盡此生不斷地行善助人,而且達到付出無所求,忘記已經做了多少事、付出多少,但是行善的意識已經深深刻入生命之中,成為慧命。

「慧命能夠不斷延續,還能成為傳家之寶。留再多財產給孩子,總是有限量;若將孩子培養成和你們一樣的好人,對社會國家最有幫助,能夠不斷淨化社會人心。」上人說,人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只是欲念很深,為了牟利而破壞環境。要淨化人心的貪欲,就要呼籲人人增長愛心,願意起於行動做好事。當社會上的好人愈多,社會氣氛愈祥和,大家的事業也能穩定發展,成為善的循環;否則為了牟利而大肆破壞,或是危害別人的利益,社會動盪不安,各行各業也不能安然運作。

「我很擔憂現在的人心很無明,而且現在的戰爭破壞力比以前更強大,影響的範圍更廣,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有戰爭。我不只擔憂臺灣,而是全球生態,氣候變遷、人心混亂,必須帶動人人行善,凝聚愛的能量,才有辦法破除災難。」上人指出,要淨化人心,除了在人與人之間互動、帶動,還要借重媒體傳播力量教化人心,所以印尼大愛臺要用心做好節目,建立起真善美的優質傳播媒體形象,讓人想要收看,從而接受節目中傳達的生活教育。

教育緊跟慈善之後

五月二十四日聆聽印尼董事會四大志業分享後,上人對劉素美師姊、郭再源師兄、黃榮年師兄,以及與會的師兄師姊、印尼大愛臺主播等人開示:「長久以來,人心隨著欲念不斷累積煩惱,貪無窮盡,總是永遠填不滿欲念,擁有得再多都不夠,企業規模再大還是不滿足。但是今天所聽到、看到的,大家發揮愛的能量,不是為自己謀求利益,都是為人間而真誠付出、真誠奉獻無所求,這分愛無限開闊,讓人感動、感恩而難以言喻!」

「佛陀告訴我們,人人與佛同等,是什麼同等?就是愛,因為愛無量,我們因為這分無量愛心而會合,相互勉勵、合心付出,心情永遠歡喜、安心、快樂。不同於商場上為了營利而應酬,彼此之間總是比較誰的事業做得大,誰的獲利多,永遠都是比上不足;在慈濟都是為了利益社會人間而共聚,說好話、做好事,真誠的愛同樣寶貴。」

「世間的正信宗教創教者,都是為了教育大眾,為人間付出而無所求,再辛苦也很甘願。這分甘願付出的愛,已經從你們的行動顯示出來、做出來,讓許多人受惠,讓貧窮的人不會餓肚子,讓無家可歸的人有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真的是造福人間。」

上人也提醒,若只有物質濟助,永遠無法從根本解決貧窮的問題,必須讓貧苦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所以在為貧苦居民安頓生活之後,要幫助他們的下一代就學、升學,甚至在當地辦學,辦出最優質的教育。

印尼社會有福有慧

五月二十五日,印尼慈濟人與上人座談,上人說,比起佛陀時代交通不便,在佛陀說法的四十九年當中,接觸得到佛陀、能當面聽聞佛法,都是很不容易的;而現在交通便利、科技發達,大家長途交通往返很快速,而且透過網路可以即時見面交談,隨時隨地上網都能聽聞佛法,這是生於此時的福。

上人讚歎印尼慈濟人把當地的四大志業做得很好,且大家都很尊重師父,凡事都先回來徵詢師父的意見,得到同意與肯定,就回去大力推行;再者,因為得到師父的肯定,印尼慈濟人會更有信心,也有更多人歡喜護持,力量再加強,為印尼再開闊善根,更多人共同來造福,印尼會更有福,也因為慈濟人在教育方面的努力而提升智慧,讓印尼成為「福慧人間」。

「有愛心想要付出,但是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太單薄,即使很用心也做不到,一定要有人緣,而印尼慈濟人的人緣已經很充足,緣結得很好,能夠凝聚大力量將四大志業落實當地,而且根本鞏固,枝幹茁壯。二十多年的時間,你們已經蓋了多少座慈濟村,未來還有四千戶的扶困修繕計畫,這都是很驚人的力量,這些數據要好好盤點。」

「教你們自我盤點,不是要你們炫耀自己做多少,而是為人間留歷史,也為自己的生命留歷史。我們不僅不自大,還要更縮小,縮到像奈米那麼小,卻有很大的功能;我們有無限的潛能,但假如很執著,要顯示出自己多麼大,反而會受到限制。」

上人對大家說一則故事,一位父親年紀大了,有一天他將孩子們召集到面前,給每個人十塊錢,並對他們說,誰能用這十塊錢買回可以塞滿倉庫的東西,就將財產傳給他。

孩子們絞盡腦汁,思考如何用少少的錢買回塞滿倉庫的物品;其中一位去砍大樹,用十塊錢請馬車拉回家;另有一位則是買一盞燭燈帶回家。大樹的體積雖然很大,但是無法拉進倉庫大門,即使鋸成一段一段,再怎麼堆疊,還是有縫隙;燭燈點亮之後,光芒就照亮了整座倉庫。父親讚歎帶回燭燈的孩子有智慧,於是將財產傳給他。

「我們做事要發揮智慧,不要傷害到任何人,且能讓人人得到利益。一盞小小的燭燈,與一棵大樹相比,這棵大樹可能將近百年,卻在短時間被砍伐,這是對大地人間有所傷害。而一支小小的蠟燭,只要用一根火柴點燃,就能照亮大範圍,這就是智慧。這就如我們要在人間做事,總是要光明正大,要讓人人看得清楚、彼此了解。」

「師父都稱呼你們是『菩薩』,人人都有智慧,不糊塗。假如缺了智慧,只是汲汲營營,要壯大自己,向人炫耀自己很有錢,不但不會受讚歎,還會被人批評。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自大,而且可以發揮大良能,利益更多人。能造福、有智慧,福慧雙修的人生最圓滿。有這群菩薩在印尼,印尼很有福;而你們發心造福,就要把握因緣,放下身段去做。放下身段,是更上一層樓的功夫,所以期待你們再接再厲。」

上人勉勵師兄師姊,要重視自己,但不自大,提起「沒有我不行」的心態投入慈濟事;不是「沒有我,這件事別人也不能做」,而是「我如果出一分力,這件事會更圓滿」,和大家合力造福人間。對的事,做就對了;還沒有完成的,要多加努力,趕快完成。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