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難民‧跨國合作

土耳其地震重災區加濟安泰普省,一戶受災者的臨時帳棚中,任教於土耳其滿納海學校的土耳其籍老師澤赫拉(Zehra Varlık,右)代表慈濟賑災,與孩童互動。(攝影/余自成)

俄烏戰爭已突破六百天,
在鄰國波蘭安身的烏克蘭人,引領長期陪伴他們的慈濟志工,
二○二三年十月和十一月,
進入最靠近占領區的札波羅熱等地區展開冬令發放。

敘利亞內戰超過十二年,
在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服務的敘利亞籍教職員,
透過教育傳續希望,許多人並成為志工,
在二○二三年二月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強震後,成為賑災主力。
不分宗教與國籍,大家共同擁有的就是大愛。

俄烏戰爭已突破六百天,在鄰國波蘭安身的烏克蘭人,引領長期陪伴他們的慈濟志工,二○二三年十月和十一月進入最靠近占領區的札波羅熱等地區展開冬令發放。

敘利亞內戰超過十二年,在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服務的敘利亞籍教職員,透過教育傳續希望,許多人並成為志工,在二○二三年二月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強震後,成為賑災主力。

不分宗教與國籍,大家共同擁有的就是大愛。

土耳其震災區救援四萬戶

二○二三年二月六日凌晨四點十七分,「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發生,僅是土耳其境內就超過四萬人罹難,約一百四十多萬人失去家園。

慈濟志工部分留守伊斯坦堡針對依親受災戶發放,勘災先遣團則於二月十五日進入災區;滿納海國際學校師生主動請纓,二月下旬起分批跋涉千里前往發放,每梯次停留災區十天到兩週不等。共發放四萬零七百四十四戶。

志工阿德爾(Adel Al Omar,下圖左)三月為哈泰伊省受災的老奶奶圍上圍巾;六月四日於滿納海國際學校,為土耳其及敘利亞籍受災者發放物資卡,可於指定超市換取生活物資,維持二個月所需(上圖)。(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 於伊斯坦堡、哈泰伊、加濟安泰普與尚勒烏爾法四個省發放七十四場次
  • 發出四萬零七百四十四戶物資卡、八萬六千二百八十八條毛毯、一萬三千四百一十三條圍巾、四十五萬七千九百二十件衣物等禦寒物品
  • 志工動員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一人次

敘利亞震災區設立醫療站

土敘強震災區幅員超過十萬平方公里;雖然敘國政府並不開放國際慈善組織進入災區,但相鄰的約旦慈濟人積極尋找管道,三月將物資送入敘北重災區,這也是二○一一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慈濟首次援助當地。緊接著慈濟與土耳其世界醫師聯盟(Doctors of the World-Türkiye)合作,在敘利亞邊境城市伊德利布市(Idlib)(下圖提供/土耳其世界醫師聯盟)設立醫療站,四月開始運作,服務超過二十二處營地、約有五萬五千位難民,提供一般科、兒科、夜診等服務,診查與藥物均為免費,平均每日看診一百五十人次(上圖提供/土耳其慈濟志工)。

本地難民長年飽受轟炸、流離失所,在震災後再度失去一切,恐懼又無能為力,生活變得更加困難。距離此地最近的衛生所或是醫院遠在七公里以外,新設立的醫療站讓難民們能就近求診。

俄烏戰爭持續 婦孺融入波蘭

烏克蘭四千多萬人口,二○二三年十一月統計,約有六百萬婦孺出逃,其中波蘭收容最多難民。在異鄉度過第二個復活節的前夕,慈濟波茲南團隊召集志工為低收入家庭免費理髮,幾位烏克蘭媽媽響應義剪,為孩子們打理整潔的儀容(下圖攝影/張淑兒)。

為了協助烏克蘭難民融入波蘭社會,慈濟波茲南團隊開設波蘭語培訓課,也持續開辦各式職訓課程,許多授課的教師也是來自烏克蘭的專業工作者,貢獻專長協助同胞;縫紉職訓班中,媽媽們帶著孩子來學習車縫(上圖提供/張淑兒)。

  • 二○二三年與七個NGO組織合作,於烏克蘭周邊共九個國家設置五十處難民中心,項目包括生活物資及現值卡發放、醫療及醫藥用品支援、語言及兒童教育心理暨法律諮商等十個援助項目,至十一月服務十五萬五千八百一十五人次
  • 二○二三年一到九月,於盧布林、華沙、波茲南、奧坡雷分別進行機構關懷、慈善發放及訪視、波蘭語課程、以工代賑、職訓班,志工動員一千二百二十人次,共二萬四千五百七十一人次受益
  • 二○二三年四月增開醫學波蘭語課程,十月已有二十三名烏克蘭籍醫療人員可合法執業

進入烏克蘭 發放毛毯與糧食

二○二三年十月起,慈濟與十一個合作組織在波蘭華沙與烏克蘭首都基輔、札波羅熱,發放一萬四千條環保毛毯、一千份糧食包及現值卡(上圖提供/波蘭慈濟志工),預估三萬人次受益,可維持兩個月生活。至十一月底,慈濟志工已於華沙發放現值卡共八十三戶;烏克蘭發放物資共六百五十六戶。

在波蘭接受慈濟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也希望為家鄉盡心力,由華沙慈濟辦公室的漢娜(Hanna Mankus,下圖左),召集烏克蘭親友承擔三千份物資發放。她自費自假返回烏克蘭培訓志工,帶領家訪,發放後回訪關懷;十月三十日,志工為烏克蘭札波羅熱一戶不便前往發放會場的案家送來物資(下圖提供/Hanna Mankus)。

一位受益者表示,戰爭拖了很久,天天聽著砲彈的聲音是落得遠或近,人們因為經常的擔心而感到封閉和疲倦,很感恩慈濟前來,「因為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溫暖與愛。」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