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日 跨宗教,心和合

11.19~20《農十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即使宗教、種族、國籍、語言、生活背景不同,人心的愛是共同點。

重新認識自己

十一月十九日,社會賢達、媒體界人士及北區公傳與榮董演繹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表示現在的人間社會最缺乏的,就是無私的大愛;這分愛本來人人都具有,只是早已被各種煩惱欲念掩蓋,而今因緣會聚,大家在慈濟重新認識自己的清淨本性,能夠從內心發揮最真誠的愛,與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為人間付出,就要珍惜、把握這分好因緣。

「不只在臺灣,現在天下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等待著慈濟的緣,你們在社會上,有朋友在國際間,也請你們多說一聲慈濟,分享佛教精神與慈濟在人間的愛,在他們心中種一顆種子,進一步牽起慈濟緣,也許將來因緣會合,會將慈濟志業帶到更多國家地區,就地帶動人間菩薩,也在世界上更普遍地牽起善因緣,帶動人心和合、人間互愛,以使世間祥和平安。」

聽大家分享投入或觀看經藏演繹的感動,上人表示這是慈濟累積了超過半世紀的志業呈現,而慈濟志業是大家用愛從臺灣經營出來的。全球慈濟人秉持佛陀教育投入人間付出,慈濟人不一定是佛教徒,救助的對象也不分宗教,在國際間也經常與各宗教團體合作,走入災區賑災發放,因為所有的宗教都倡導開闊的大愛,所以能夠跨宗教聚合愛的力量利益人間。

「各宗教人士前來觀賞臺北小巨蛋的經藏演繹,我聽他們分享心得,都說很感動。所以說來,即使宗教、種族、國籍、語文不同,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人心的愛是共同點。期待各位在這個時代,人人有高知識,要超越知識、提升智慧,發揮真誠的愛,來祥和社會;社會祥和,天下就平安。」

入人群開宗門

十一月二十日,與志業體主管、美國慈濟人談話時,上人說,慈濟立宗,是為了能將「為佛教,為眾生」的宗旨永恆傳續。「我們是第一代,國際間現有的慈濟分支聯絡處,都要從此時鞏固好;在國際交流平臺,我們也要參與,把法脈宗門在平臺上提出來,把名相顯示出來。」

「百丈禪師或蕅益大師等中國歷史上的佛教高僧各有山頭,他們帶領僧眾建立叢林道場,依他們的思想、修行方向而傳承。慈濟其實是眾人立宗,因為慈濟人遍布國際,走入人群做這麼多事情,所以為佛教,我們也要立宗在人間,在世界宗教裏立足。有了名相,更可以發揮精神力量。」

上人談到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生活背景,難免各有習氣,但是有共同的愛,愛師父,願意承擔重任,去做師父想要做的事情。慈濟是真正走入人群,為天下苦難人做事;利益人群的工作,要持續不斷去做,所以名、相、行都要具備─名就是「為佛教,為眾生」的名,慈濟人是發心立願,身體力行。

「每個佛教山頭的古師大德,有信、有願,為度眾生而開山立派,慈濟則是直接進入人群開展宗門。慈濟宗門的大道,是依循靜思法脈的精神而開拓,法脈是靜思精舍一群修行人,自力耕生,也為了做慈濟而努力做手工集資,克難做志業。」上人說,慈濟創立後,有靜思精舍的修行者,克勤克儉克難做志業;還有三十位家庭主婦口耳相傳,帶動民眾積存點滴做慈善,早期的《慈濟》月刊刊登捐款者與款項,大多是一元、五元、十元的小額捐款,是很寶貴、很重要的歷史資料。

慈濟志業已擴及國際,有許多有能力的愛心人大力護持志業,也有善心人士信任慈濟而捐贈土地。上人說,在世界各地若有好因緣建設慈濟道場,當地必須有慈濟人用真誠的心承擔,善用道場耕耘志業;為了永續傳承,一定要培養、提攜人才。「不要只看人的缺點,要看優點,只要我們有明確的規範與架構,世世代代的慈濟人都能有所依循,人與人之間合和互協,並且不斷讓慈濟種子從『一』生無量,無量種子都能萌芽成長。」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