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農九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傳承不是放下,而是承擔起培養更多人才的責任。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慈濟緣,生生世世不相離
即將前往高雄,上人對臺南師兄師姊開示,這幾天感受到臺南的慈濟菩薩與師父,師徒之間的情緊緊牽繫,所以很安心,相信彼此的緣也是生生世世不相離。「慈濟世界是一片菩薩淨土,因為慈濟人都是付出無所求,談到自己所做的慈濟事總是滿心歡喜,有很多很美的記憶不斷浮現。你們的歡喜分享,讓師父也覺得過去的日子很有價值,一天二十四小時,八萬六千四百秒,除了睡眠之外,清醒時總是想著慈濟、做著慈濟事,把握機會邀人做慈濟會員,牽引他們走慈濟路,總是把握時間度眾生。」
「我們雖然與佛陀相隔二千五百多年,但都接受了佛陀的精神。佛法代代相傳,傳到現在,我們沒有讓正法消失,還有增長。過去傳訊不普遍,而現在交通方便、科技發達,可以普遍傳法。也因為交通方便,你們可以時常回花蓮與師父見面;花蓮是慈濟的故鄉,花蓮、蓮花,清淨無染,我們的道心從慈濟的發祥地逐漸擴大,不斷向人間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這就是我們離不開的法。」
上人提到過去民間信奉觀世音菩薩,也認為念佛有功德,所以有一句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佛教徒總是拿著一串念珠念佛。其實佛在心中,佛法要入世、要年輕化,在慈濟人的帶動下,佛教徒站起身來、彎下腰去,投入人間做慈善,關懷、救度苦難眾生,雙手不是只拿念珠,而是扶著老人家、牽著幼小的孩子,膚慰、擁抱苦難眾生。
「我們現在年紀大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心願更要懇切,不要讓它散失,不讓佛法消失在人間。現在慈濟已經國際化,隨著全球慈濟人的行動,佛法深入人間;我們此生在臺灣,來生可能生活在其他國度,那個地方有我過去播下的種子,有一群人接受了法。種子已經長成大樹,來生我再將這些人所產生的法的種子收起來,再重新播種,就這樣不斷將種子撒向更廣、更大的範圍。」
上人說,慈濟人將來也會遇到此生結下好緣的人們,很自然地靠攏過來,一起走這條人間菩薩道。「我們各有因緣,不斷在人間來來回回,將來每一位菩薩都成佛,各有佛國土,就如《法華經》提到,釋迦牟尼佛過去長久以來,在二萬億佛所,生生世世不斷修行菩薩道,也不斷度眾生,累積因緣,直到此生因緣成熟。將來我們各有因緣而各有世界,而因緣起於此地。」
「在座的資深菩薩,有的投入三十多年,這一路度多少人,所接引的慈濟人又各自接引與他們有緣的人,這就是讓佛法在人間延續下去的希望;大家發願做到最後一口氣,師父也要一直說法,說到最後一口氣。」上人呼籲大家好好把握這輩子,不要停頓,莫讓慈濟細胞睡著了;要為未來的眾生開道鋪路,廣結未來的眾生緣。
做慈濟,不是事業是志業
繞視高雄岡山園區後,抵達高雄靜思堂。在與高雄合心團隊、四合一幹部、資深委員談話時,上人鼓勵資深慈濟人,將幹部交接給其他法親,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替師父培養人才;既然如此就不能休息,同樣要承擔志業責任,繼續接引人才。做慈濟不是做事業,而是為天下眾生承擔志業,是傳承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將佛法落實在人間,並且普及天下;所以幹部交接以後不只不能放下責任,還要培養天下人都來承擔志業。
上人不捨言及十月二十五日往生的杜俊元師兄,在高雄還沒有建設靜思堂的時候,發心捐贈土地,成就這座高廣莊嚴的靜思堂矗立在愛河畔,周圍綠樹蒼翠,是鬧市中難得的好道場;靜思堂落成後,還有這麼多師兄師姊,像是照顧自己的住家般照顧著靜思堂裏裏外外,大家在此精進共修,不斷接引、培訓人間菩薩。
「想到當初杜居士帶我來看這片土地,而這片土地已經變成這麼多菩薩的精進道場,我每次行腳來到這裏,感覺大家很用心。聽到你們常常在這裏製作便當,供應高屏有需要的地方,也讓慈濟菩薩到哪一個地方付出,都不會挨餓,即使沒有便當也有麵包。大家都有那一分同為一家人的親切感,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分工合作、各有承擔,讓前往災區的菩薩帶著大家的愛心往前行。路要繼續鋪,生生世世心願不變,不斷往前鋪展這條大菩提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