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朋友」不須討好

問:

我很怕被討厭,只好附和別人的意見,或者裝作不在乎。即使如此,我的人緣並沒有變好……

答: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長時間在非洲觀測,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人類也是這樣,很怕被討厭,於是附和別人的意見,或裝作不在乎;因此大家會看到:滿街都是最近流行的髮型、相同的服飾、同款的鞋子……就是不想與別人不一樣。

人因為有優點才被欣賞,如果是「附和」而被接納,自己等同於「跟班」,最後還是留不住這些附和來的朋友。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觀察力」:了解自己所長、所需。如果連自己都找不到優點,憑什麼希望別人喜歡你?

現在很多人重視「顏值」,但人類的長相明明大不相同,如何用單一標準定義所謂的美醜?如果自己也以貌取人交朋友,又如何責怪別人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要培養並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不要只繞著幾位「班上明星」轉,就像運動一樣,必須長期且持續的練習進而成為技能。擴大社交圈的方式有許多,如:參加運動型社團、志工團體……這些朋友多是真誠、有溫度、不須討好的「真朋友」。

喜歡自己,關心別人

證嚴上人有句靜思語:「父母是孩子的模。」所以爸媽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只注重成績、外貌或攀附權貴,否則孩子會變成父母的影子,也去附和、討好他人,不知人際關係貴在互動、平等與溫暖!

黃美鴻教授在〈深化關愛教育 健全孩子人格〉一文中,提到一則令人動容的真人真事:一位媽媽帶著四年級的孩子,主動關懷社區的鄰居,母子倆在大家運動完後,分送自己做的紅豆桂圓湯和削好的梨子。孩子先將甜湯送給自己的曾祖母,再端給另一位百歲的婆婆,接下來給旁邊行動不便的阿公,之後再逐一為其他成員遞上紙巾及水梨果盤,服務完畢就站在角落,眉開眼笑地看大家。

這個孩子不但學會了孝敬長輩、關愛他人,也在無形中擴展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真誠相待,人見人愛

現代社交媒體眾多,但人的孤獨感愈來愈深;家長若能帶著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學會關懷他人、樂於助人,讓孩子多接觸人群,關愛社會,孩子的眼界自然擴展,人際關係也會擴大,不再拘泥於小團體的小情小愛。

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考試,考驗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而人際關係的處理更是操縱著每個人每天的喜怒哀樂;若能掌握好擴大社交圈的要領,真誠對待朋友,自然不用附和、討好別人,讓自己處於人見人愛的人際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