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大愛農場 晴天要積雨來糧

桃園慈濟志工來到志學大愛農場「挲草」,以機械搭配人工進行,不為省力而施用除草劑,確保田區水土維持無毒、有機的良好生態。

在志工殷勤耕耘下,各縣市大愛農場保有良好生態環境,
但還是不免因氣候失調、降雨改變而受影響;
不只晴天要積雨來糧,更要趁來得及讓大地生生不息。

在志工殷勤耕耘下,各縣市大愛農場保有良好生態環境,但還是不免因氣候失調、降雨改變而受影響;不只晴天要積雨來糧,更要趁來得及讓大地生生不息。

二、三月之交,陰雨天偏多,桃園慈濟志工一行三十多人來到花蓮壽豐鄉鯉魚山下的志學大愛農場,田間寒風刺骨,氣溫低於攝氏十度,好在大夥兒的保暖衣物、斗笠、雨衣、雨褲,外加長筒雨靴,一樣不少,勞動筋骨後寒意全消。

「夏天因為有陽光、田水又熱,就比較辛苦;冬天冷颼颼還好,都習慣了。」志工呂春桃分享桃園團隊來此耕作多年的經驗。

這一梯次志工要做的事,是「挲草」。眾人先合力把防雁鴨的「愛的防護網」收起,再將水田裏秧苗旁冒出頭的雜草,如稗子壓到泥中,使其無法和秧苗爭搶養分及陽光。

「稗子是稻子的祖先,它吸收營養的速度比稻子快。因為明天開始要施肥,所以今天把雜草處理掉,這樣施肥下去,稻子才會吸收。」

團隊「副班長」楊志明,簡要說明了志學大愛農場稻米耕作的概況:第一期稻作在冬末春初時插秧,大約一百二十八天後可收成;休耕一個多月,再種第二期,那時正值夏季,溫度較高;插秧後差不多一百二十天,就能再收一次。

一年兩期的收穫,農事有各地志工「揪團」前來投入。桃園、臺中、高雄、屏東、臺北等地慈濟人接力守護,除草、防護網工程、操作農機、維護水道等等,讓農場運作順暢。

因為採取友善耕作,不灑農藥、保護農田完整生態,志學大愛農場產出來的米無毒有機,獲得有機認證;除了用於靜思精舍平時需求、海內外志工歸來三餐,並提供協力工廠製成香積飯等食品,平日開放民眾購買以維持生產,需要時就抽調出來賑災濟貧。

證嚴上人擔憂未來的糧食危機,多次叮嚀要儲備存糧,以備不時之需,「晴天要積雨來糧」。慈濟人耕耘後山這一方「福田」,不僅是為心靈故鄉生產有機資糧,也有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的考量,以及維護大地生機永續的用心。

雲林大愛農場面積將近兩公頃(圖1),稻作除供應南部慈濟會所香積所需,也撥出一部分製作福慧紅包;大林慈濟醫院醫護同仁前來農場體驗割稻(圖2)。(圖1/魏慶堂攝影 圖2/黃淑媖攝影)

一穗稻與全球結緣

在西部的大愛農場中,慈濟雲林聯絡處的大愛農場,是另一塊具有代表性的「福田」,因為交通相對方便,這塊位於斗南,面積一點八公頃的農場時常開放給慈濟法親們體驗農事,不論是醫療志業體醫護、教育志業師生,還是各區的慈少班、親子班,都可以來這裏插一撮秧、種一株稻。

「我們種的米,一年產量大約十四噸,主要供應給臺中以南的慈濟會所,並留下約一百公斤稻穀,用來做福慧紅包。」目前承擔農場負責人的志工簡圳銓表示,慈濟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中都有三顆稻榖,主要是由慈濟雲林聯絡處的大愛農場供應,所以這裏產的稻榖可說是與全世界結緣。

儘管因為堅持慈濟慈善農耕無毒有機、友善大地的原則,必須付出比慣行農法更多的時間精力,但簡圳銓兼顧志工醫療、環保等勤務,夜半、清晨戴著頭燈下田,堅持到底。

「我們就是草生、根生、共生跟護生這四大要訣;其中護生護大地,是上人的理念。去年歲末祝福,我跟上人發願時,就是這麼說的。」

簡圳銓簡要解釋雲林地區農耕志工的農耕理念:所謂草生,就是不用把草除得太乾淨,只要不妨礙農作物就好;根生則是盡可能保護農作物的根系,用心保水、保溼;共生、護生就是跟蟲、螺、鼠、雀,所謂的「害蟲」共生,不為增加產量而施農藥毒殺。

這塊「福田」,自十七年前開始耕種至今,已提供超過兩百噸資糧,不論是南臺灣慈濟會所齋堂裏的白米飯,還是急難時刻送到受災鄉親手上的便當,都有來自這塊土地的一分愛與誠。

圖1:慈濟中壢園區溫室裏,酵素加水灌溉的葉菜碩大,不定期開放義賣。

圖2:志工用回收的中藥渣、果皮菜葉等天然植物廢棄物做堆肥,混入土壤後有效改善土質。

長遠思考農場維護

北部地區的大愛農場,則以慈濟中壢園區為代表。園區綠地比例幾達百分之九十,志工在這裏闢建農場,成果可觀。

高齡八十五歲的在地志工陳鴻永表示,中壢園區種的果菜,因採取有機無毒的農法耕種,廣受歡迎,「每次開放義賣,都很快搶購一空!我們就把這些收入,捐給慈濟投入濟貧或賑災。」

甜美的成果,源自用心的耕耘;為了避免昆蟲啃食,中壢志工特地為蔬菜建網室,雖然用的材料大多是回收物,但功效不打折,在寒流、冷氣團來襲時,發揮防寒功能。走進網室裏,但見碩大的花椰菜,花球結實飽滿。

志工們也低價購入附近中藥廠萃取過後的藥渣製作堆肥,用回收的果皮菜葉做酵素,「酵素稀釋後拿來澆菜,渣也混在土裏當肥料。」志工吳文雄道出了種出「好菜」的小祕訣。

如同花蓮志學、雲林聯絡處的大愛農場,中壢大愛農場也是秉持有機無毒、與地球共生息的原則;但「耕福田」的過程並非總是一切順利,園區種植多年的招牌作物印加果,去年冬季就因蟲害及低溫而大量死亡,收成也隨之驟減。而降雨改變及水源短缺,則迫使行之有年的稻作改弦易轍。

「以前下雨比較均衡,現在夏天要用水的時候卻不下雨,有下的話就一下子下很大。池塘水位過低,沒有辦法出水,就要耗費電力用馬達抽,甚至動用到井水,這樣不行!」承擔大部分農事的志工陳文印感嘆,因為缺乏穩定的灌溉水源,從今年開始,園區的稻田已經改種耐旱的苦茶樹。

除了因應氣候變遷改變作物種類,中壢園區也計畫轉型,爭取成為環境部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要達成這個理想,現有園區設施及大愛農場都要進行優化,將戶外空間盡量森林化,符合現在淨零排放的要求。

「我們希望帶領參訪者了解植物、生物多樣性,認識土地進而愛惜土地。」志工潘福壽期待未來的中壢園區及大愛農場,能夠發揮更大的教育、甚至是療癒的功能;若想達到這理想,在農作及植物種植方面,就要從更長遠的眼光去思考。

特別是臺灣少子化、人口老化趨勢明顯,年事漸高的慈濟志工,將更難負擔廣大園區的維護及農耕工作。若能道法自然,借力使力,讓多元共生的森林式生態系自我維繫,不僅可以減少人力的負擔,也能讓人在這都市中的淨土獲得身心的輕安。

在「福田農夫」的用心耕耘下,原本飽受農藥、化肥浸染的土地,逐漸恢復原有的地力與生機。氣候、環境的挑戰不曾停止,但讓腳下的土地永續,是不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