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小工 師傅好幫手

|嘉義震災・療傷臺南|

民宅修繕現場,師傅們專注施工,「小工」同步打理環境。(攝影/黃筱哲)

「小工」在修繕團隊扮演重要角色,遞工具讓師傅專注施工,隨時注意大家施工安全,更體貼屋主受災以來的辛苦,清理環境後才收工。

四面環山的楠西區,鄉村道路格外寧靜,鮮少有車輛經過;今年二月間,慈濟志工頻繁穿梭在街頭巷尾。「恁擱來呀!」一位阿嬤坐在屋外,看到常在住家附近忙進忙出的身影,親切招呼;即使志工戴著安全帽、口罩,但這面容已被阿嬤記住了。

鄉間多數是老人守著老宅,高齡八十九歲的阿玉阿嬤,觀看志工補強牆面,詢問著:「不知道你們想吃什麼點心?我也走不遠,我叫我小嬸去買。」志工傅玉女連忙回應:「什麼都不用準備,我們都有。」志工謝秀華趕緊到屋內搬了一張椅子出來,「阿嬤,你這裏坐,裏面施工,灰塵大。」志工林淑惠也隨即遞上幾顆蓮霧。

來自高雄的傅玉女、謝秀華、林淑惠,均已過花甲之年,但當起「小工」綽綽有餘,動作敏捷,耐勞耐重,連泥作志工都讚賞有加。

以往的小工是拌好水泥讓師傅作業,而今「小工」在修繕團隊扮演重要角色,配合做各種雜工,讓師傅能專注施工;還要協助善後,清理廢棄物。

傅玉女說,慈濟人不是只來敲敲打打、抹水泥、補油漆而已,還要幫忙善後,恢復屋子本來的樣子。身為「小工」就是要手腳快、耳朵打開,打下來的碎石塊不馬上清理,也是會有危險,要注意大家作業環境的安全;「最後把鄉親的家打掃到舒適,當作在整理自己的家一樣。」

「慈濟的慈善工作是無國界的,更何況在臺灣。」傅玉女說,這次地震發生在南部,更應該把握付出的機會;雖然全身髒兮兮的,卻做得很歡喜。

林淑惠從事理髮業,但她不擔心來當小工會讓客人跑掉,影響生意,「該我的,就是我的。」她謙虛表示:「專業的部分,我不會做,但是做雜工,我一定可以,幫忙扛水泥、舀水泥,把掉落在地面的水泥塊、土塊撿一撿,掃地、擦地板。」特別看到許多受災戶是年邁的長輩,誰能幫助善後?「這就是我們志工的責任。」

高雄楠梓區的訪視志工陳美華不只負責行政工作,也來當小工,清理水泥廢料。災後缺工缺料,很多鄉親不知道慈濟可以做到這個程度,「一條龍」做到好為止。她關懷受災戶、拍照留檔案,也為灰頭土臉的志工們遞上毛巾,提醒記得休息,「看到法親都六十幾歲了,還彎著腰、蹲著工作,真的很感動。」

第一次承擔小工的桃園志工張彩祝說:「師傅要我拿什麼,我就隨時補給,這幾天搭配下來,我也認識了很多工具。師傅他們很忙,沒空停下來喝水、吃點心,我就幫他準備,或幫他注意一下,提醒他哪裏沒有做到……」

也是報名小工的桃園志工詹麗美,有過○四○三花蓮震災後的修繕經驗,能迅速又正確地遞送工具給師傅;修繕現場常見她東掃掃、西掃掃,隨時維持環境整潔,善盡小工的責任,「師兄修繕結束後,我就盡量整理得乾淨一點,讓屋主不要那麼累,因為最近他們心也累、身也累,就多體貼他們。」

進入災區,看見屋內的狀況,感受到屋主的苦,還有獨居老人家擔心到睡不著,志工收工回家了又報名再來;左鄰右舍看到慈濟人來了,總是笑臉迎客,還遇上一位熱心民眾,把家裏的畚箕、掃帚、帆布袋都拿出來借志工使用。人間溫情,在這小小的鄉鎮間發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