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家,心靈的歸宿;走進這莊嚴寧靜之地,舉目所見潔淨明亮,置身其間,一花一草一物,都能讓人駐足留神,感受佛性禪心。
佛說,掃地有五種殊勝的功德,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人內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讚歎;四者,植下來世相貌端正莊嚴的善因;五者,命終往生天界。每週二、週五前來精舍的福田志工,手持「法器」,把「家」裏裏外外掃除、擦拭得乾乾淨淨,讓精舍是修行之地,更是無聲說法之地。
知客室玄關前,七十九歲的林慧美蹲在地上,用抹布擦拭;她是慈濟第九十號委員,「那時看到上人和師父們克勤克儉過日子,很想幫忙,就主動提出要來『植福田』。」
二○一二年精舍主堂落成啟用,林慧美發願每週回精舍幫忙打掃,資深志工鄧淑卿邀約花蓮志工參與,四個和氣區參加每週二和週五輪值,每次平均三十餘人,偶爾也有五十人之多的盛況,大家爬高蹲低細細打掃,衣服汗溼了依舊精神抖擻。
早齋之後,常住師父清掃蜿蜒的朝山步道、廣場各處,每天的出坡工作包括大寮、菜園、洗菜,香燈、寮房清潔、廁所、環保回收等數十項,福田志工則協助常住師父做主堂以及大殿、B1感恩堂、人文館的地板、門窗等更細部的清潔工作。
二○二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居家防疫;直到宣布降級,打過疫苗的志工才得以再返回精舍幫忙,那是十三年來唯一一次間隔三個月的福田任務。
「剛開始大家只是來做福田,做完就各自回家。」志工吳米玉說,有一回德如師父說,好不容易回精舍,不是做事情而已,要聞法!
於是志工們在清掃完畢後,十點半和常住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吳米玉說:「看到《慈濟》月刊中,上人說:『不一定要做工作才回家,回來可以聞法或傳道』,今天又聽到師父再次說起上人的叮嚀,就很有感受。」
志工陳俐芬說,每次打掃沒多久,師父就會準備點心,「在精舍不管吃什麼都特別有味道,每週和我們分享的師父也不同,無論是志工早會聽到的故事,或者在修行路上累積的智慧經驗,都讓我們很珍惜;做福田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種法親關懷,遇到誰就互動一下,當福田志工就是很溫暖又可以吸收到法水。」
工作前,大家先聽福田幹事叮嚀注意事項、分配打掃區域(圖1),窗戶、欄杆與拜墊,用不同顏色的抹布擦拭。主堂的清掃,包括地板、音箱、窗戶、蓮花椅的清潔;完成後,大家合力將擦拭好的拜墊擺放整齊(圖2)。
八十歲的林惠美仔細擦著新講堂每張椅子,「感覺就在上人的身邊,很有安全感,大家做得很歡喜!」早上進精舍被常住師父誇讚愈來愈有福,林惠美笑著說:「我本來就很有福,現在更有福了。」
清理環境,也在清理心境,「做中學、做中覺,這裏處處都有法。」經營民宿的洪錦秀說,有時和師父們的一句對話,就值得細細思量,「前次來時,德昀師父說起,上人的衣物都穿很久,縫縫補補還是捨不得換……」
洪錦秀驚覺,在大環境的廣告推播下,常常買想要的東西,但其實家裏都還有,「我發現自己進步的空間還有很大!」
「師父都很疼我們,覺得回來有被疼惜的感覺。」洪錦秀說,每次回來都像挖寶一樣。 「我們不是回來當客人,是把這裏當家。」就像維護自己的家,自然不會計較做多做少,樂於做事,做得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