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心,入世行—靜思精舍的日常》

精選書摘

淨皂,淨身也淨心

撰文‧邱淑絹(慈濟人文志業圖書出版部編撰)

靜思僧眾以農禪生活自力耕生,同樣在做營生的事,用佛法的態度與信念,以利他之心,行入世之事。

精舍農務採自然農法,淨皂的原料也是自耕自種,從種植、採收、處理、製造到流通,注重生態平衡也尊重萬物生命。

淨皂自二○○八年開發製造,二○○九年適量生產。二○一○年新春,首批成品透過靜思書軒試賣流通;兩萬兩千多塊產量,三個月後庫存僅剩兩千多塊。

銷路的好與不好,淨皂研發者德寋師父認為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清淨環保的理念有沒有被接受。「我們堅持不用化學香料,製造和使用後的廢水流入下水道,二十四小時就能被微生物分解,不增加環境的負擔。」所以精舍製造出來的手工皂,不叫香皂,而是「淨皂」。

這些淨皂的配方,有肉桂、茶樹、黑糖、月草葉、烏龍茶等二十多種天然原料,都是常住師父在藥草園裏栽種的,採用自然農法,不用農藥與除草劑,除草和採摘以人工為主。除了採買來的天然植物油,不添加化學香料,讓肥皂回歸樸實,又不失潔淨功效。

從靜思藥草園採收而來的香草植物經乾燥後,進行手工磨粉,成為淨皂的原料。(攝影/黃筱哲)

有為無為無價寶

出家前,德寋師父任職一家食品公司品管高專;出家後,在影視組磨練了十個年頭。影視工作與食品完全無關,從不會到學會,經歷了一段適應期,但他認為,有心就能做好,專業只是基礎,其餘的要靠自己精進學習。

後來承擔做淨皂的執事,雖然與本行食品有點相通,但難免隔行如隔山,本著既有的技術基礎努力嘗試;若遇困難,他從相關書籍、網路資訊,或學校的專業人員,作為諮詢的良師。「反正都要做,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這是他面對考驗的法寶,無所謂的受挫或成敗的情緒。

他構想配方,攪碎材料,做皂化和融皂,都要與爐火相伴,「我只是個小小的起點,淨斯淨皂能夠推出,有太多人的努力,是僧眾和合的一個例子。」

二○○五年龍王颱風過境後,精舍的樹木枝葉被強風勁雨襲落滿地,上人不捨,「如果可以把這些做成精油就好了!」德寋師父於是收集木料,以蒸餾器試驗萃取後,將成品用以供佛。自此又開始了精油萃取的日子。

伴隨精油而出的副產品是純露。純露和精油像是雙胞胎,「萃取出不溶於水的精油後,得到的水溶液就是純露。」純露透明清淨,彷彿不含雜質的蒸餾水,若用紫蘇或肉桂作為原料,則可飲用。

二○一一年加入淨皂團隊的德瑔師父表示,精油和純露經由萃取的過程,就像佛法說的「無為法」與「有為法」,「植物在提煉出精油前,聞得到香味,卻看不到,但它確實存在,是『無為法』;必須經過時間萃取,一步一腳印,才得以展現。」

「為了要天然,就要花很多的功夫。」植物原料經過蒸餾,形成水蒸氣收集下來。萃取後的純露,需靜置三個月「熟化」,從大分子變成小分子,進而多了一分醇香,再充填入滅菌後的器皿。人力、物力加上時間,諸多無形的成本。「但消費者看到的,往往是一個粗相,就是香味和價格。」德瑔師父坦言,淨皂軒是一個良心志業,「有多少人願意這麼做?投入的成本無法計算,產量又少,如何來論定價格?」

德寋師父常言:「它是無價之寶。我們投注了很多的精力,藉這個事相來學習和修行。」

兩個月的自然皂化期間,皂化室會播放上人開示,每一塊淨皂在聞法中吸收正能量。(攝影/黃筱哲)

應大眾需求而生

二○一二年,從鐵皮屋遷移至協力廠一樓最前段的「淨皂軒」,空間不大,但已略具規模。手工製程,始終不變,從原本的一項淨皂開展,自二○一八年起,分有「淨」、「潔」、「潤」、「顏」,以及「粹」五個系列。

「淨」系列是用於清潔身體。分為固態皂和液態皂,例如瀅華露就是液態皂。

「潔」系列是清潔用品。以無患子為主,有淨皂、酵素家事露、酵素洗髮精三項。

「潤」系列屬於護膚用品。如艾草膏、紫雲膏、手足霜。

「顏」系列用於臉部保養。月桃面霜是最早的保養品,能淡化黑色素。後來有玫瑰青春露,與具有抗菌、清熱和解毒功用的金銀花所開展的淨露和面霜,也萃取做化妝水及精華液。

「粹」系列屬精油類、芳香類。「粹」就如同修行,「修行者必須歷經事相的淬鍊,入烘爐把自己的潛力激發,既要保持清淨心,且恆持不變。」

「每天從七點半後就開始工作,從早忙到晚……」德寋師父與德瑔師父、德達師父,以人力和時間造就一項項的成品。「一天十五個小時,晚上很好睡,煩惱都沒了。」德寋師父說。

「人與事,難免會引起煩惱;但那些煩惱都不是真的,不過是一些困難點,與自我生起的妄念。事相本無苦,是自己的習氣與無明造就了苦。」德寋師父盡心盡力的當下,不起煩惱心;也常提醒自己,處事要不離「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世事變化無常,以因緣看待成敗。諸法無我,成事不必在我,在盡心付出後,要消融自我。」

「在事情開展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觀照自己有沒有妄念,回到當下而達到涅槃寂靜?涅槃是一種心靈的法喜、寂樂;寂靜是不生不滅、不喜不憂,安住清淨。」

「在三法印下,我得到的是法喜;不敢說達到涅槃寂靜,至少不起煩惱。同樣在做營生的事,我是用佛法的態度與信念,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做的就是佛事。所以沒有悖離自力耕生的原則和方向。」

「協力廠是道場中的工廠,不以營利為目的,是以接引眾生為目標。」向內是讓志工回來體驗農禪生活;對外則是支援慈濟志業濟助天下眾生,「希望盡一己之力,以最大的努力作為志業的後盾。」

回歸淨皂的清淨本性,如同出家人在生活修行中找回清淨自性;「這個工作既是興趣,更是一分使命!」德寋師父法喜在其中。(本文摘自《出世心,入世行―靜思精舍的日常》)

出世心,入世行—靜思精舍的日常

⌑ 作者:邱淑絹
⌑ 出版: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讀者服務:02-28989000分機2145

※歡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每年捐款1200元,每2個月獲贈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