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在人群中修行

2.28《農二月‧初一》

【靜思小語】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走路、用心說話、用心助人。

法在心中,用在生活中

已至農曆二月初一,上人於早課後對眾開示:「時光易逝,時日易過,正月已經過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也隨著分秒過去。走一步要幾秒鐘?穩穩地走,一天能走多遠的路?我們的起居動作,走路、說話、做事,到底能說多少話,能做多少事?一年、一月、一天,都是秒秒累積也是秒秒過,所以我們必須很用心,秒秒不空過,心心念念都要在道中。」

「我們出家修行,要很珍惜佛法的教導。人生無常,時間過得快,我們聽話聽入心,之後還要培養我們的行動,無論自我修養及待人接物,都在修行中。修行離不開用心,要用心說話、用心助人、用心行道,語默動靜都要用心,結人間的好因緣。」

「今生、來世,生生世世都要靠近眾生,發心度化、教育眾生,這也是佛陀的心願,是佛陀對我們的教導。佛陀發這樣的心,他身體力行,用自身的經歷與過程教化眾生;我們發心修行,佛陀如何說,我們如何行,一代傳一代。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師父常常告訴大家,要好好走路、好好說話,待人接物要真誠。雖然是我每天說的話,不知大家是否聽入心?有沒有身體力行在生活中?若能把法真正落實在心中,就能運用在待人接物中。」

上人說,修行要在人群中,要與人互動才有行可修。要做到人人歡喜,讓人人撥開煩惱,時時法喜充滿,這就是利益眾生。請大家時時用心,時時用誠意對待人,則時時法喜充滿。

慈濟慈善,應所需付出

慈善志業張濟舵副執行長、營建處張正助主任、慈發處劉秋伶組長報告嘉義大埔地震後,臺南地區提出受災戶重建以及教室援建之需求。上人說:「教育是希望,所以援建校舍稱為希望工程,但是我們要做得有價值,有使用的價值。慈濟是給予社會希望,給予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安身、安心、安生,並非充其量而做,是應需要而付出。」

「這幾十年來,臺灣有幾次大災難,慈濟從急難救助到中長期的慈善援建、安住生活,我們都很有經驗,此時可以在過去的基礎上,因應現在的狀況做調整。過去援建的住宅及學校,也要好好盤點,或許需要我們在某些方面做補充;有何優缺點,也可以提供現在要做的參考與調整。」

上人教導主管同仁要用心去了解,受災社區裏若有獨居長者或兩老相依的家庭,要幫助他們能夠安居。經過評估,看是由慈濟援建適合長者安居的住宅,或將老人家安置在安養機構,由慈濟補貼費用,只要能讓老人家安然生活,都是可行的方案。

合和互協,成就真善美

印尼慈善志業與人文志業主管同仁與上人座談。上人對大家說,慈濟雖然是佛教團體,但慈濟世界是一個開闊的世界,大愛廣被,不分宗教、種族與國籍。要達成「大愛讓世界亮起來」的希望,人與人之間就要合和互協,要合心,互動要和氣,還要互愛與協力。這四法很簡單,但是不能輕視,少了合心就會背道而行,少了和氣則無法成就美好的團體,自然無法互愛與協力,所以要靠大家真誠用心達成這四法。

就如整治紅溪河,為違章居民遷建大愛村,就是靠印尼慈濟人合和互協,才能快速地讓原本污濁髒亂的紅溪河變回清澈美麗的河流,而且周圍已經有整齊美觀的建設。上人教大家「莫忘那一年」,雖然現在整體社會很繁榮,但是莫忘分享過去的歷史,不忘前人的辛苦承擔,並感恩以對。要記得過去,才能有真誠的感恩心,往前不斷精進。

「莫忘過去的時代,也莫忘最初在印尼開拓志業的那幾個人;今天有真善美的成果,都要感恩他們的付出,無論先來後到,都要相互珍惜。」上人說,現在世界不平靜,大家要共同虔誠祈禱平安,讓黑暗趕快過去,愛的光芒永遠照亮人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