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農正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不爭不取,只求盡本分做事;做出生命價值,也要自我肯定。
提攜人才,未來才有希望
二月五日,全球合作暨青年發展室黃靜恩主任、褚于嘉、歐友涵等同仁報告獅子山共和國出團規畫,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師姊透過視訊連線與會。
上人說,團隊遠途而去這一趟,不只去給予居民所需的物資,最重要的是把種子志工帶動出來,將來就可以用視訊,不斷與他們互動。「當地一定要有人,而且語言相通,當我們託付任務,他們才會知道要怎麼做;否則雖然有因緣,但是語言不通,拉不近距離,就算視訊也難以溝通。」
上人說,慈濟精神不是短短二週行程或用視訊可以培養出來的,更何況要長期落實,所以還是要把後續溝通的方式建立好,長時間磨合出好默契。「我們要充分給予愛,聘僱居民承擔慈濟要在當地做的事,薪水要有足以讓他們感覺到這個機構讓他們有希望。但是我們要給他們希望,要先訂下條件─有品德,生活要守規矩,還可以做別人的典範,長久延續下去。」
「他們對我們有期待,我們對他們有要求;說起來慈濟與獅子山的因緣很久了,只是沒有培育出種子志工。這一次重點就是把人提攜起來,讓他們有希望,但是我們對他們的要求要嚴格,不能寬容放任,否則生活規則永遠建立不起來,個人的衛生習慣不好,也無法帶動其他人,會變成『扶不起的阿斗』,永遠倒在地上不願意站起來,我們再怎麼付出都沒辦法翻轉當地的困境。」
上人期許團隊此行能將改善環境衛生做為目標之一,讓居民保持生活衛生,改善生活品質,維護身體健康;生活環境變整潔了,就可以看見整體改變的希望。
慈濟長年來與明愛會、希利基金會、蘭頤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在當地持續濟貧助弱。上人教導,「我們與其他機構會合,可以先溝通,請大家從改善居民的生活衛生做起,共同輔導居民。要讓他們願意改變,總是要有誘因,我們要想好辦法,用法度眾生。」
職志合一,理念一脈相傳
二月六日,四大志業主管同仁於新春團拜結束後,與上人談話。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分享,慈大將上人呼籲大體捐贈,無語良師對醫學教育的貢獻,以「全人醫療真善美:無私利他涵養醫療人文與專業」,榮獲國家品質標章─公益服務類認證。
上人說,得獎是受肯定,表示做得對,對的事要繼續認真精進。「很多慈濟人是用生命做慈濟,到了最後,把身軀也捐給醫療教育,可以說是盡形壽、獻身命而為志業付出。所以我常說,四大志業主管同仁都要對慈濟人感恩以待。」
上人舉臺北鄭明紋師姊為例,她的家境不好,但是為了護持慈濟建院、賑災,一次次自願幫傭,將工資捐出來完成心願。「無分貧富,慈濟人只要知道慈濟正在為人間做什麼事,他們都積極投入,或是更加努力工作以響應捐款,類似的故事很多。所以我一直期待人文志業要為慈濟人寫傳記,每一位都有很感人的歷史;四大志業能夠成就,不可缺少這群慈濟人的發心付出。我們把握現在將這些真人實事留下來,對未來的人間來說,是很有價值的歷史紀錄。」
「慈濟歷史很有價值,尤其對臺灣來說,這幾十年來,每當有重大災難事故發生,慈濟人就像從地湧出的菩薩,還有人搭飛機從天而降來幫助。所以我很期待,能好好為慈濟寫歷史、留歷史,對慈濟人也對臺灣有所交代,讓國際、讓後世看見臺灣以善、以愛為寶,人們樂於行善,這是臺灣的真價值。」
「自我盤點,從年輕到現在,我認為我這條生命也很有價值,而且我善用此生報恩─報父母恩、報佛恩、報師恩、報眾生恩,有做到就有價值。看到昨天花蓮慈院報告得獎(NHQA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還有護理團隊得金獎(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滿滿的獎牌擺在師父面前;我對他們說,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與人爭獎牌,而是要做得讓人肯定,也能自我肯定。我們不爭不取,只要盡本分去做事,就能做出成果。」
上人期待教育志業從幼教、小學、中學、大學,直到研究所,讓孩子在慈濟的大環境裏受教育與成長,學成以後也願意留在志業體發揮專長。現在已經有不少慈濟學校畢業生在志業體任職,還有人承擔主管,他們心中有法脈,行動不離立志,將自己的工作視為終身的志業,精神理念一脈相傳,這讓自己最感欣慰。「新的一年已經開始,過去我們步步踏實走過來,法脈與宗門還要靠我們步步相傳;即使他們出國在外,也不會忘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件事,慈濟就會成為未來人間的希望。」
災後重建,適應實際所需
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張濟舵副執行長、營建處、慈發處主管同仁報告一月二十一日凌晨嘉義大埔地震後,在臺南災區的修繕與後續援建規畫,林靜憪師姊等人在座。
上人說,慈濟歷年來援建的永久住宅或簡易屋,都可以提出來參考;因應現在的時代生態,要為受災鄉親援建住屋,也要適合他們的實際運用;受災鄉親想要重建住屋,或打算移居外地,慈濟所援建的住屋也可以提供他們在過渡時期安居。
即使是短期暫居之處,也要像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在中區搭建的大愛村一樣,有整體規畫,顧及居住品質。「適應使用時間、入住人口,我們援建的住屋有各種型態。過去做的,拿出資料來盤點,也趁此機會整理慈濟在臺灣幾次的災難之後,大大小小的援建,等於再回歸歷史。」
「不論在哪一個國家,從急難救助、中期的安頓、長期的建設,我們都有經驗;此時若需要我們長期建設,就要更認真去溝通、確認,凝聚共識之後就著手進行。」
與臺南慈濟人座談,述及震災後的救援,上人說,與水災或風災後造成的建築損傷不同,若因強震晃動,支撐房屋的梁柱有可能無法再承受另一波地震,並非簡單修繕就可以;有些房屋外觀看來無損,但仍不能大意;修復工作要多與政府配合,也要與受災戶多聯繫,若發現有孤老無依或兩老相依,或有臥病在床,則列入慈善關懷。
去年花蓮四月三日強震之後,慈濟在政府提供的花蓮市區土地建設五層樓的永久住宅,已經蓋到三樓,預計今年十月完工。上人說:「慈濟一向是付出無所求,莫拉克風災後,在高雄杉林、臺南玉井的永久住宅建設完工之後,看到居民平安生活,我們就心安歡喜,覺得很有價值。這次地震之後,你們與政府和受災民眾互動,若有因緣,受災民眾也願意,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進行永久住宅的規畫和建設。」上人期盼儘快讓受災鄉親有安穩的房子可以安心住,心安、身安,才能專心照顧家業、發展事業。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