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蘇門答臘島的亞齊浪布海灘,二十年前被海嘯摧毀,如今已恢復為旅遊景點。(攝影/Arimami Suryo Asmoro)
亞齊最大的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前,一片安然祥和;遊人漫步於浪布海灘,享受這天成美景。二十年前在這些地方出現的災難情景,並未被淡忘,人們依然為大海嘯逝去的親人祈禱,也為這上蒼給予的第二次機會而堅韌活著!
距離印尼亞齊省班達亞齊市(Banda Aceh)約二十公里的浪布海灘(Pantai Lampuuk),背倚一片翠綠山丘,藍綠色漸層海水清澈,令人驚歎的美景,吸引了海內外觀光客。
浪布海灘是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海嘯的無聲見證者。當時,亞齊省海岸線外的印度洋發生芮氏規模九點一強震,引發大海嘯衝向陸地,高聳的巨浪摧毀住宅和飯店,浪布村一半居民喪生。
在海嘯發生之後的好幾年,飽受創傷的居民一度不敢再踏進這片海岸;但隨著重建的推進,浪布海灘的旅遊業再度復甦。而不遠處的楠佈羅村(Lampulo),一艘被海嘯沖上岸而擱淺在屋頂上的漁船,被班達亞齊市政府完整保留;當年人們在湧浪之中倉惶爬上船隻,直到一切平靜下來。這艘漁船共救了五十九條人命。
那場災難造成亞齊超過十萬人往生。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景點已成為亞齊人民堅強不拔的象徵。
海嘯兩天後走入災區
二十年前,正在中國上海與家人共度年末假期的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接到花蓮本會同仁致電,得知海嘯襲擊亞齊,急忙趕回雅加達,立即召集志工,緊急協調各種援助物資。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當時在臺灣陪伴父母,也立刻返回雅加達。
從早上開到晚上的應變會議,讓第一批人力物力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出動,凌晨四點,十一名志工在雅加達哈林機場(Halim Perdanakusuma)集合,其中三人是醫師;飛機貨艙載滿救援物資,包括食物、毛毯和藥品共十二噸。
這是海嘯發生第三天,亞齊電信網絡完全中斷,大型客機也無法降落機場,郭再源安排一架小型民用客機福克F50飛往。到達亞齊蘇丹伊斯坎達‧穆達機場(Sultan Iskandar Muda)時,感受到悲慟的氣氛瀰漫,郭再源看見許多受災居民赤著腳往機場跑,「一位災民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從家裏走了半天到機場;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害怕反抗軍會在此時搶劫,因此往外逃難。」
許多亞齊居民湧入鄰近的棉蘭避難,不少人與家人失散;棉蘭志工也動員起來,設立救援站,並準備物資發放。
海嘯前夕,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正在印尼最東邊的巴布亞省納比雷(Nabire),考察一個月前發生的地震救援工作;得知西北端的亞齊發生大災難,總統與熟知慈濟慈善工作的社會部長常斯亞(Bachtiar Chamsyah)立刻趕往。
當時總統專機遠不如現在先進,在經過錫江(Makassar)和巴淡加油後,到達亞齊洛司馬威(Lhokseumawe)已是傍晚,整個城市一片狼藉,椰子樹成片倒塌,往生者隨處可見。隔天早上九點飛往班達亞齊,從機窗望去,基礎設施已化為廢墟;降落後,部長常斯亞見到慈濟志工團隊,人人神情凝重,不知該如何化解眼前嚴重的災情。
「總統先生,我們今天早上抵達,部分援助物資已送入倉庫,其他物資正在準備中。」郭再源向總統報告,慈濟準備先搭建帳棚區安置受災戶。
「你們準備建多少房子?」總統問。
「如果是一千、兩千間房子,我們一定能幫忙蓋。」郭再源誠懇地回答。
志工隨總統團隊勘查班達亞齊災區,「在路上,車子突然停下來。我們也跟著總統下車,原來在不遠處的一片空地上,擺滿了大體;總統請所有人為罹難者祈禱。一分鐘後,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個地點。至今,我依然無法忘記那種情景,沿途都是大體……在那裏,我們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人類真的無法抵抗。」郭再源說。

一艘因海嘯衝擊而擱淺在居民屋頂上的漁船,在災難中救了五十九條人命,被改造成教育景點。(攝影/Arimami Suryo Asmoro)
歷時五年讓居民安身
賑災初期,印尼慈濟設立三個救援站—位於雅加達的協調中心,設置於棉蘭的物流基地,以及在班達亞齊直接發放物資。慈濟並制定三階段賑災計畫來重振亞齊—短期提供救援和醫療服務,中期建立帳棚區讓居民有棲身之地,而長期援助就是在三個地點建造大愛村,包括班德烈(Panteriek)、紐恆(Neuheun)和西亞齊縣美拉坡市(Meulaboh)。
不少男眾志工想起第一次進入災區,都有從房子裏、海岸邊移出大體的經驗;劉素美說:「師兄們很辛苦,有的人回來雅加達後,衣服還有味道。」她非常感恩棉蘭和雅加達志工,至少有五年時間,不斷前往亞齊關懷居民,「雅加達李彬光師兄是大愛村建設主要負責人,他來回亞齊六十多次。」
還有師姊去做香積,一次就停留好幾個月,劉素美回憶:「師姊們功不可沒,在師兄往前衝的時候,後面有人顧好三餐。記得有一次來自中國大陸的賑災團隊看到慈濟,就跟師姊說,『我們很久沒有吃白粥了,可不可以煮給我們吃?』師姊回答沒問題,『你們想吃飯的時候,都可以來我們這邊。』」
為什麼慈濟花了五年時間陪伴亞齊?劉素美說明:「從建立大愛村、居民搬進大愛村,還輔導社區管理,讓他們自立。我們也協助處理權狀,從政府手中交接給他們每一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慈濟團隊也在災區舉辦義診,由於許多外來團體不了解當地民俗風情,後來有幾個國家的醫療隊直接把藥物委託給慈濟。「亞齊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民情很保守;我們慈濟人醫會醫師很多是穆斯林,而且我們給藥的說明是印尼文,本地人比較能接受。」

數萬人殞命於大海嘯,災後十天,班達亞齊市氣味難聞;一艘漁船被猛烈的海水沖到市中心,停留在一家旅館門口。(攝影/顏霖沼)
因災難意外得來和平
二○○三年,印尼慈濟在全國展開五萬噸大米發放,其中受惠地區包括亞齊。那時候反抗軍正在進行「自由亞齊運動」,社會相對不穩定,慈濟要發放也不容易。劉素美說:「反抗軍知道慈濟是在幫助當地居民,也給予方便;只要看到慈濟的車隊,他們就會讓我們安全通過。」
二○○五年底班德烈大愛村落成,住戶中不乏受災的反抗軍;劉素美堅定地說:「只要是受災者,我們都應該要幫助。現在整個大愛村,反抗軍跟居民已經沒有對立、衝突,也是一個很好的因緣。」
曾經是「自由亞齊運動」統帥的穆扎其爾(Muzakir Manaf),在海嘯中失去七位家人;他見證了慈濟的大愛,「如果人家真誠地幫助我們,我們應該真誠地感謝,而不是阻礙。總之,我們很感恩慈濟來亞齊。」
亞齊省代理省長沙弗里扎(Safrizal)表示,在海嘯發生之前,亞齊長期處於衝突之中;這場海嘯似乎喚醒了亞齊和全世界,和平才是最好的道路。「二○○五年八月十五日,印尼政府和『自由亞齊運動』簽署赫爾辛基和平協議(Perjanjian Helsinki),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亞齊民眾可算是因禍得福。」
代理省長提及,儘管海嘯已過去二十年,但亞齊民眾依然能感受到一種深刻而複雜的心情。「災情帶來的悲傷猶存,大家想起罹難的親人,還是會不禁流淚,或許此創傷永遠無法痊癒。」
全球六十個國家、數百個機構前來賑災,幫助亞齊度過難關,這是亞齊人無法忘記的。「我們非常感動,也誠摯感謝慈濟對亞齊人民的愛與關懷。當海嘯剛發生,局勢尚不穩定,許多機構還在猶豫是否進入亞齊時,慈濟是第一個無私付出、伸出援手的機構。」
慈濟的出現,彰顯人道精神超越一切隔閡。讓沙弗里扎印象最深刻的,是慈濟不僅提供硬體設施,更是以充滿愛的方式進行援助,「慈濟援建的房屋,使用最好的建材,設計符合抗震高標準,並充分考量住戶的舒適性。」
圖1:慈濟為海嘯受災戶興建三個大愛村,規模最大的位於西亞齊美拉坡,約一千一百戶。三村共兩千七百戶,整體過程超過四年,包括村民資格審查、建設及交屋入住。(攝影/Arimami Suryo Asmoro)
圖2:大愛屋每戶大約三十六坪,包括一間客廳、兩間臥室、一間廚房和一間浴室,前後還有院子供住戶美化,綠意盎然。(攝影/顏霖沼)
棉蘭志工帶動善循環
棉蘭距離亞齊一百多公里,慈濟志工持續前往關懷,包括發放、義診、環保帶動、志工研習課程等。棉蘭資深志工楊樹清說:「亞齊第一顆慈濟志工種子彭文窗的付出和陪伴,令我非常敬佩。大海嘯幾天後,他就從雅加達趕來賑災,不斷在當地募心募愛。當我來到亞齊,這些愛的種子已經萌芽,所以我在陪伴過程中只需施點肥,將他們帶到有陽光的地方,就能茁壯成長。」
目前亞齊有超過一百五十位慈濟志工,分布於班達亞齊市、紐恆鎮、美拉坡市、洛司馬威市等十個地區。海嘯後就定居亞齊的彭文窗,期待每個地方都有慈濟志工,才能在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就近救助。
莉娜‧古斯蒂安娜(Rina Gustiana)回憶十三歲時遇到海嘯,高達三十米的黑色巨浪夾帶著建築物和車輛的殘骸衝來,她與家人在逃難中失散;感恩善心人士協助,她穿越積水、繞經大體,終於在一家民營電視臺的帳棚與家人重逢。
二○○六年,他們搬進班德烈大愛村居住迄今。平日莉娜教導孩子們讀《古蘭經》,她認為有義務培養下一代良好品德;她與丈夫也用心照顧中風的長者。二○二四年四月,她成為慈濟志工,挨家挨戶收善款,鼓勵社區居民一起行善。
同樣住在班德烈大愛村的廖賜泳,今年二十六歲;他們一家人當時爬上一間飯店五樓,躲過那夾帶著木材、鋅板等龐然雜物的黑色海嘯;水退後,來到一間寺廟避難,卻永遠失去了爺爺、奶奶、叔叔和阿姨。
廖賜泳的父親以焊接散熱器營生,母親是位裁縫。二○○六年,慈濟為他們提供安居的家,社區裏有公園、學校、宗教場所;志工照顧細節,更考慮到教育,廖賜泳說:「從二○一○年到二○一六年,我是慈濟的獎助生,得以順利完成初中與高中。」
二○一四年,廖賜泳的父親病逝,他每天為母親和自己祈禱;經歷了幾年的低潮,他重新站起來,「支持我走出低谷的,是來自眾人的愛心,尤其是佛寺的朋友和慈濟的師兄師姊。」
二○二二年,廖賜泳加入志工行列;儘管每週只有一天休假,仍善用時間參加慈濟活動,「在慈濟有很多機會學習,翻譯、記錄、行政工作,啟發自己不同的潛能,每一次都有新的體驗。」

莉娜‧古斯蒂安娜(右一)二○○六年住進班德烈大愛村,如今成為慈濟志工,帶動社區居民在義賣中付出。
從恐懼轉為感恩回饋
二十年過去,大愛村大部分住戶保有大愛屋原本樣貌,而且維護得很好,足見建材的品質;有些住戶則因為經濟好轉,加蓋兩層樓,甚或改裝成店面做生意。
紐恆大愛村鄰長阿爾菲安(Alfian)在海嘯中失去妻子,「從當時到現在,慈濟一直關心我們的社區,我們也應該以助人來回報。」成為慈濟志工,就是他報恩的方式。
住戶斯麗(Sri Wahyuni)是班達亞齊市環保局的臨時員工,也是慈濟志工,她提供家裏一個空間作為慈濟活動場地,定期舉行捐血、照顧戶發放,以及推動米撲滿—每戶每日節省一把米,捐贈給需要幫助的鄰里。
「海嘯時,我和弟弟爬到清真寺的圓頂上,逃過一劫,那一晚才和我的丈夫會合。那天很像世界末日,即使二十年過去了,每次看到大海,不免心有餘悸;每次經過清真寺,也會回想起那段經歷。」如今她的心情已從恐懼轉為感恩,感恩有清真寺的庇護,讓他們得以倖存,感謝上蒼給予她第二次生命。
「第一個幫助亞齊人民的就是慈濟。從無到有,一路陪伴我們。其他的機構可能給了援助就結束了,慈濟不僅給一個家,還一直關心我們的生活,這讓我內心深受觸動。」她依然為海嘯罹難者祈禱:「願他們獲得安息。」更重要的,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呼吸,積極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