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號月刊印刷前夕,節氣甫走過春分,代表春天已過半;之後白晝時間漸長,也象徵春暖花開、適合晨起養氣。身體小乾坤不調則人會病,宇宙大乾坤不調則易致災,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的大小乾坤,彼此也會交互影響作用。
值此萬物復甦之際,本期月刊慈濟SDGs系列報導,探討慈濟對於環境永續與糧食安全的重視;這十多年來,慈濟以慈善志業資源協助花蓮五大原住民鄉鎮的農民成立農作產銷班,輔導鼓勵農友活化耕地並轉型友善耕作;另一方面,慈濟教育志業資源也在農法觀念、農產加工、通路行銷等方面,協助農民兼顧收益與地力的平衡。
這些長期的努力,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2「使農村的生產力與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的收入皆翻倍成長,尤其是婦女、原住民、家庭農民……」以及「確保建立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實施可增強生產力、具彈性的農作方式,協助維護生態系統……」都相關吻合。
在上人心中,大地如同母親,負載眾生、長養萬物。如果農業只重視量產,對環境會造成負面影響;人們在大地之母身上取用資源,也應該要讓大地有補充、恢復體力的機會。疼惜和照顧大地,同時要傳承農耕經驗,不讓傳統智慧消失。
在海內外慈濟多個大愛農場的施作上,也看得出志工們重視生態的用心。翻閱今年元月號月刊「農禪生活」專欄報導的《志學大愛農場—精舍糧倉 感恩天地餵養》,在不傷害田間生物、不以農藥或化肥污染環境的考量下,要能豐收有機稻糧,對務農者的心力是極大試煉;這不只是供應人們一餐所需,更是為後世保存生機。
彙編全球慈濟慈善足跡,今年才過去三個月,重大天災卻頻密發生—美國加州洛杉磯林火延燒月餘,重建將耗時數年;熱帶氣旋艾佛瑞德直撲澳洲東岸,是半世紀以來首度有氣旋侵襲當地,狂風風速高達一百公里;正值齋戒月之際,印尼西爪哇省北加西縣豪雨,淹水最深高達三公尺,三萬戶受災。四大不調的災難並非總是發生在遠方,農曆春節前的嘉義大埔強震,屋損災情輕重不等,重建仍在進行中。
祈禱四季循序、萬物增長,供應人們生活無缺,就從感恩與愛護腳下這片土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