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班駐臺南 地主隊相挺

|嘉義震災・療傷臺南|

全臺修繕志工暫住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期間,臺南志工團隊承擔後勤、協助調度。(攝影/王章伍)

外地志工來到臺南,清晨七點多元氣滿滿出門修繕,傍晚回來時滿身滿臉塵土灰泥,本地志工能做的就是讓他們住得舒適、吃得飽飽。

入春清晨濃霧瀰漫,早上七點多在臺南曾文青年活動中心,駐紮在此的志工已準備就緒,一輛輛車出發前往楠西和玉井修繕房屋。

送走大家,在活動中心的修繕工務所,志工林千用注視著白板上的數據,分為已修繕、待修繕、列入修繕、不修繕、施工中及驗收完工;同時關注來自全臺各地工班的食衣住行,還有修繕材料的補給。從元月二十一日地震發生後,他幾乎隨時在線上,收指令、出任務;修繕工事啟動後,身為企業負責人的他,過年前後正好有工作空檔,因此每天都來到曾文青年活動中心協調各項事務。

說起看到受災戶的房子被貼上紅、黃單,無法在家過年,他紅了眼眶;更不捨幾位志工也受災,第一時間卻放下屋損,支援急難救助。他感恩外區工班即時承擔,下工後每晚還開會作滾動式檢討,力求盡速讓居民恢復正常生活。

地震凌晨零時十七分發生,零時四十五分就趕到楠西的志工楊瑞發,初勘災況,聯繫救災事宜;此後,無論受災戶到安置中心過年,或者志工匯集到臺南,他承擔機動工作,調度人力物力。「外區工班早出晚歸,回來全身滿頭灰塵,看了很感動,我們更應該多付出心力、相互補位,讓他們住得舒適、吃得飽飽。」

楊瑞發也說明,機動功能最大的困難,在於每天超過兩百位志工在災區進出,最近的慈濟善化聯絡處離曾文青年活動中心路程遙遠,加上玉井、楠西志工人力較缺乏,運送物資是一大挑戰;還好許多慈誠志工跨區支援,每天開車接送,愛的接力。儘管變化球很多,但志工都樂於配合,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即使天氣嚴寒,也總是看到志工一大早就來報到,讓楊瑞發十分感動。

楊瑞發從職場主管退休後,當起專職志工,卻比上班時還要忙碌,他說:「雖然身體會累,心靈卻很充實又歡喜。」

修繕期間比大家更早起的,莫過於負責香積和生活的志工們;茶水在六點半前要煮好,讓用完早餐的修繕志工出門帶在身上解渴。

承擔香積窗口的李宏珍說,災後最先要做的是溫飽受災鄉親,緊接著擔任修繕團隊營養補充的後盾,讓他們有體力投入辛苦的工作;她每天從麻豆往返曾文青年活動中心,調度、張羅餐食與點心。和她並肩努力的還有林素香,就留宿在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日日周旋在水果籌備區、點心茶水置放區、營養品補充區之間,兩人分工恰恰好。

六十五歲的李宏珍是麻豆一家電器行的老闆娘,她認為店沒開沒關係,一心只求受災民眾、修繕志工餐食無慮。六十八歲的林素香,從郵局提早退休,八年來幾乎二十四小時不關機,「做慈濟就是哪裏有需要,就及時上前去付出。」

維持生活和香積供應,要計算人數和備料量不易,但每個環節能合作調配就不是問題;有修繕工班的志工將自己的便當分享給屋主,他們不擔心餓肚子,因為回到青年活動中心找志工,就一定有溫熱的食物補給大伙的胃。

食物需要細心統籌分配,林素香感恩後勤有同仁賴美英補位支援,更有靜思精舍師父提供的淨斯維生素、本草飲、發泡錠等補充元氣的食品。每天行走超過二萬一千五百步,林素香將此當作行經,從中感受法喜,感恩一切都是好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