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蔡松谷)
美國慈濟三十五年來,無數次成為慈濟國際賑災重要主力,面對幾乎可說發生在家門口的洛杉磯山火災難,志工迅速敞開慈濟「家」門,用最貼心的方式,在「家」中照顧受災的人們。
對「家」的印象,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也許是祖父輩在院子栽種的樹,也可能是櫥櫃中擺放得滿滿的相框,抑或是與家人圍坐壁爐旁烤火的溫暖……而「家」,這個充滿愛與歸屬感的地方,對在洛杉磯世紀山火中受災的人們來說,已成追憶。
在氣候乾燥的加州,山火幾乎年年發生,但多數止於山林區,而這次大規模山火,卻發生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洛杉磯都會區(Los Angeles Metropolitan)—元月七日火焰最早從太平洋斷崖區(Pacific Palisades)竄出,橘紅色的火舌很快將天際染成一片慘紅,建築物的倒塌聲和物品爆炸聲此起彼伏,繁榮都會籠罩在滾滾濃煙中,宛如末日。斷崖山火快速蔓延,面海的社區山路、原本觀光客如織的海岸線上,擠滿了撤離的車輛,寸步難行……
在瞬間風速可達一級颶風標準的聖塔安娜焚風(Santa Ana Winds)肆虐下,大洛杉磯北部多個地區接續也密集地爆發山火—伊頓山火(Eaton Fire)、赫斯特山火(Hurst Fire)、落日山火(Sunset Fire)、伍德利山火(Woodley Fire)⋯⋯元月二十二日,又爆發了休斯山火(Hughes Fire)⋯⋯
「風勢強勁,火勢迅猛,消防隊員告訴我,他們根本無法阻止這場災難,這簡直像是『天火滅城』。」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說。
整個南加山火焚燒面積超過五萬七千英畝,約一萬八千棟建築物全毀或遭到破壞,二十九人喪生,超過二十萬人被緊急疏散,火勢最大也最致命的兩個火場—伊頓山火、斷崖山火,在延燒了三週後才完全控制,一路綿延的斷垣灰燼,是數萬人的畢生積蓄。
在斷崖山火重災區太平洋斷崖和馬里布(Malibu),有一群為豪宅服務的「打工人」,他們大多住在當地租金低廉的合租屋中。園丁曼努埃爾‧羅德里格茲(Manuel Rodríguez)說:「雇主家的花園、我的園藝工具,還有拖拉機,全都沒了……我失去一切,工作、房子,以及三、四十年來累積的財產。」
伊頓山火中受災最嚴重的社區阿爾塔迪納(Altadena),則住著不少受薪和工薪階級家庭,他們依靠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打拚在此落腳、安家,一夜之間付之一炬。
「那些存在了二、三十年的家園,曾經滿載著美好回憶的地方,如今只剩下灰燼,什麼都不存在了。」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感慨道。
領取現值卡後,受災戶離開前根據個人需求挑選食物、清潔桶、衣鞋、毯子等物資(圖1);祈福牆上貼滿相互打氣與對未來的祝福(圖2)。(圖1/葛濟覺攝影 圖2/Sarah Winters 攝影)
用最心疼的方式接待訪客
慈濟的心與受災戶緊緊相連,因為腳下的這片南加州土地,正是慈濟在美國的根基所在—一九八九年,慈濟種子遠渡重洋,在阿罕布拉(Alhambra)建立了慈濟在海外的第一個會所;隨後不斷發展,深入南加州各大社區。三十五年後,包含慈濟美國總會在內,慈濟在南加州設置了十個、志工稱之為「家」的支聯點。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也是美國分會首任執行長的黃思賢說:「這一次洛杉磯的火災,是我三十五年賑災歷程中,相當難過和震驚的一次,我住在美國將近五十年了,這次主要火場,距離我家只有幾英哩不到;我的內心五味雜陳,也是感同身受。」
山火不只離住家近,離南加州兩個慈濟的「家」—聖谷(San Gabriel Valley)愛滿地聯絡處和西洛杉磯聯絡處也都不到半小時車程。志工迅速動員,敞開慈濟「家」門援助受災者。
元月八日上午,志工前往多個安置撤離居民的收容所訪視,為災區附近斷電的家庭送水供餐;元月十一日,慈濟美國總會串聯全美各分會成立「洛杉磯山火賑災指揮中心」,並為重建募心募愛。
元月十四日起,慈濟應邀進駐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等政府單位所設立的三個災難復原中心(Disaster Recovery Center),並於即日起開放受災戶網路申請急難救助金。
災後第十一天,元月十八日起,慈濟分別於聖谷愛滿地聯絡處與西洛杉磯聯絡處同步舉辦第一輪賑災發放,分別為阿爾塔迪納和太平洋斷崖區的受災戶提供現值卡和物資;每戶依照家庭人口,領取一千到一千五百美金不等的現值卡。
首輪山火賑災發放完成,「慈濟」這個最先伸出援手的慈善組織,在洛杉磯受災群體中迅速傳播開來,透過網路註冊登記的件數與日俱增,前來發放現場的受災戶更是成倍增長。
兩個慈濟會所共舉辦十輪大規模發放,期間受邀進駐山火資源中心(Wildfires Resource Hub),與美國主流非營利組織資源串連,連續六天核發現值卡與物資。
有著二十多年美國境內、國際賑災經驗的志工葛濟覺說:「還記得二○○七年我們為聖地牙哥火災發放時,還沒有人認識慈濟;但現在,美國主流社會都知道,慈濟是真正有能力幫助他人的慈善組織。」
為滿足大量的援助需求,慈濟美國動員一千三百多人次志工,完成二十六場大型發放,援助四千三百九十戶,發出四百七十三萬美元的現值卡。
「這次讓我很有感觸的是,我們不用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到其他國家,在自己家門口,就可以去幫助和膚慰受災者。」正如葛濟覺所言,在社區深耕幾十年的分支聯點在這次大災中發揮作用,志工可以在「家」中照顧受災的人們。
曾慈慧說:「當人們看到自己美麗的家園變成瓦礫和灰燼,這對他們的心靈是巨大衝擊。我們看見愈來愈多居民受到創傷,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來沉澱、處理自己所經歷的這些事情。」
葛濟覺說明:「在自己的會所發放,很不一樣,可以完全依照慈濟的方式來進行。從他們進來的那一刻起,志工就用最心疼的方式在接待他們。」
「首先帶他們在布置溫馨的大廳入座,志工奉上飲料、點心、水果,感受到像是回家一樣的噓寒問暖;再一對一聆聽他們的痛、了解需要、送上現值卡;志工們還會陪著他們挑選應急物資,最後幫忙拿著物資再送他們離開。幾乎每位受災戶都是被這樣接待的。」
有人在這裏卸下惴惴不安的心,放聲大哭;也有人在這裏收穫感動,笑著離開;更有人在離開後,穿上志工背心,加入賑災行列。
三月八日,慈濟在兩個聯絡處為已通過審核但錯過先前發放的受災戶,進行最後一次補發。慈濟完成急難救助,將開展中長期關懷。曾慈慧說:「雖然受災者感到迷失,但這沒關係,他們擁有信念,信念會給他們方向,引領他們重生。我們會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重拾正常的生活節奏。」(本文摘錄自《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