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人間菩薩

2.26~27《農正月‧二十九至三十》

【靜思小語】為人間造福的一念心,就是菩薩心;人間就是菩薩修行的道場。

典範領眾,精神理念不偏

二月二十六日,與志業體主管談佛陀故鄉專案,上人說:「我們有正向的心,要去淨化、幫助、輔導。現在已經有馬來西亞幾對夫妻檔,他們下定決心把事業漸漸結束,或者是交給兄弟、合夥人,結伴遠赴尼泊爾、印度,常駐在那裏推行專案,他們對那裏總有一分情,而這分情是源自於他們想要達成師父的心願,我很感恩。」

上人說,慈濟人總是認定師父要做的事,照著師父的指導去做就對了,方向不會偏差;而將來要如何維持正向?就需要現在從本會建立思想中心,領眾的人要立言、立德,還要立行,成為典範,說的話讓人願意聽從,方向就走得正確。

「其實若說領導,我沒有特意用什麼方法領導,只是大家有共同的因緣,願意聽話,以師父為中心而去做事。最近常想起陳燦暉居士與聖嚴法師的對話,陳居士擔心師父身體不好,要做的事可能無以為繼。聖嚴法師對他說,如果有五十個人有證嚴法師的理念,就有辦法。一路走來,已經建立了四大志業,尤其是看到慈濟人分布在國際間,這裏有、那裏有,有些國家分布得很密集。不過大家都隨著時間,漸漸年長了,第二代的慈濟人,能不能像第一代這樣積極投入呢?就要靠領導中心持續帶動。」

教育本質,指引人間正向

上人與教育志業主管同仁座談,期勉把握難得的因緣,在短暫而無常的人生中,共同在慈濟為教育發揮愛的能量,成就生命價值。雖然大家各有專精、鑽研的學術方向,但是學無止境,世上還有更多事物與道理是學者專家不知道的;同理,教育也是沒有盡頭,隨著時間、跟著時代不斷地研究與探討,再將新發現、新技術傳承下去,而且還會有更新的發現、更進步的技術。

上人提到現在學術分科愈多、愈細,每一個專科要研究的學問愈深,隔行如隔山,互不了解;科技發展愈快速,學術發展愈高深,最基礎的人倫道德更不可輕忽。「教育是希望,希望無窮盡,生機也無窮盡,不過世間有善與惡,在學習中,要掌握好方向,否則一念之差就可能對世間造成嚴重破壞。教育與發明不見得都能利益人間,但是不能不教學,我們要把道理分辨清楚,教育要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人間指引正確的方向而發展。」

「教育要啟發愛心,還要提升智慧,指導人善惡要分明。大家在教育崗位上面對著學生,除了傳授知識,教導各種學識道理,還要輔導心理,一切方向都要對人間有益。」上人說,老師對學生影響很大,試想一位老師在其教職生涯,會面對多少學生,能影響多少人。過去常聽到慈濟教聯會老師分享他們運用靜思語教學,讓頑皮的孩子受教,並且在家中用靜思語影響父母長輩。期盼教聯會從慈濟學校再出發,從教育志業扎根與傳承,並且擴大影響力,帶動教育界。

上人說,雖然社會風氣與過去大不相同,不過教育的本質崇高,老師以身作則,不愧於人師之道,學生能受教,家長也會感恩、尊重老師。「為人師表,要表現出足以作為典範的言行。早年曾經聽到一個孩子說,老師教他們不可以走鐵軌,但是上學時卻看到老師走在鐵軌上。這就是老師『如是說』,但『非是行』,孩子也無法服氣。所以說師表就是典範,由我們的身行表達出來給學生看。」

「很感恩慈濟學校的老師們,服儀、行儀都很整齊,讓人看了就感受到整齊美,整齊之美來自人人合心。合字是人、一、口,異口同聲要說同樣的道理,老師教學生,要教善的道理;師父平時對全球慈濟人說話,我也要說善的道理。」

「孩子難免有不好的習氣,我們如何去教育、影響他們,將他們不好的習氣轉變成很好的品行,都需要老師們真誠用心,負責任教育好學生。」上人請教授、老師們多接近,了解慈濟人如何做慈濟事,多說好話、多傳善法;雖然責任很重,目標遠大,如同小螞蟻爬須彌山,要用很長的時間,但是只要分秒不空過,掌握好方向,朝著目標一步步踏實前進,就能到達目標。

回報佛恩,回饋佛陀故鄉

二月二十七日慈善志策會,上人有感而言,慈濟人為人間造福的一念心,就是菩薩心;離開人間沒有菩薩行可修,因為人間有苦難眾生,就是菩薩修行的道場。慈濟人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也有人經濟不好、生活清貧,但是都有善良的心,所以克服萬難,為了救助困苦而付出心力。

尤其非洲慈濟人,像朱金財師兄在辛巴威耕耘志業將近二十年,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在當地照顧貧困居民、帶動本土志工,不僅長期供餐,還為缺乏基礎建設的貧困村落鑿井等等。「他做得很多,但是說得很少,而且在那麼遠的地方,都是就地取材在做慈濟,也得到許多人的支援。所以像辛巴威這樣窮困的國家,我們除了把握因緣濟貧,同時要『教富』,邀約有能力的人一起幫助貧苦居民。」

上人說,本土志工大多生活貧困,但是富有愛心,是「貧中之富」,他們的精神與行動很令人讚佩。「把當地慈善數據與志工資料整理出來並披露,才能讓大家知道,這個國家雖然貧困,也有這麼多人願意付出,擁有心靈的財富,克勤、克儉,發自內心,誠懇去付出。」

上人表示,慈濟有「貧中之富」的志工,也有「富中之富」的經濟富裕者,很捨得、很護持,而且自己付出心力在做慈濟事。就如一月二十一日嘉義大埔地震發生後,臺南楠西、玉井等地有鄉親住屋受損,一群來自臺灣各地的慈濟人前往臺南協助修繕工程,其中有不少企業老闆和家人一起投入。「在這個時代,真的看到經典所說的『菩薩從地涌出』,當人間有苦難的時候,菩薩就會現身幫助。」

提及佛陀故鄉專案,上人表示佛陀出生、成長的尼泊爾與印度,從佛世時直到現在,貧苦居民的處境沒有太大的改善;也就是因為看見種種人間苦相,促使悉達多太子想找到徹底解救苦難的方法,故而出家修行。「要解救人間苦難,就要解救人心,當心靈超脫,才能脫離人間的苦。」

「慈濟有因緣、有能力去幫助當地苦難人,且現在已經有一群慈濟人在尼泊爾藍毘尼、印度菩提迦耶等地推行各項援助,也尋找佛陀的足跡,將資料整理好以後,我們也可以『考古說今』─考察過去,述說現在,將歷史銜接起來,並且會合力量,翻轉佛陀故鄉的困苦情況。」

上人表示,慈濟志業從慈善起步,而慈濟歷史從靜思法脈肇始,是從一群修行人帶著在家居士開始做起;精舍常住自力「耕」生,與慈濟基金會的財務清楚劃分開來。從過去到現在,靜思精舍都是天下慈濟人的家,常住負起大家在精舍的食宿起居,讓慈濟人安心「回家」相聚。

「我們誠正信實,要認真、有誠意,雖然我們起步時很辛苦、很窮,但是很有誠意做慈善救濟,所以在克難中成立慈濟功德會,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出來,到現在有因緣到尼泊爾、印度做救濟,且在印度援建思龍加大愛村;我們在佛陀的故鄉建慈濟村,是基於人道精神救助貧困居民,也是回報佛陀傳慧命的恩德,只要有因緣做得到,我們就去做。」上人請人文志業做好紀錄,並且要有佛世的溯源、考證與探討。佛陀是佛教的創立者,傳佛法的起源人,而整理佛教起源的歷史,也是為人間而做。

上人說,歷代祖師大德從佛典整理出佛陀生平,也包含許多神話傳說,慈濟現在要做的是「回歸正法位」,要流傳正確的法。「我們要很認真、很殷勤,去找真實的地點探討、考證佛典紀錄,把文章寫清楚,而且合情合理,流傳真實法。」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