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農正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留任人才要有情—真誠相待、培養情分,心能合,工作就會快樂。
覺有情,醫病情
臺中慈濟醫院「精舍尋根之旅」,於二月七日晚間抵達花蓮,八日早上回到精舍,隨著常住師父出坡修剪薑黃鬚根後,與上人座談。
上人說,慈濟人的情與愛,是菩薩的「覺有情」,以及人間大愛,剛才也聽到主管同仁分享的醫病情,醫療團隊盡心盡力將病人照顧到恢復健康,這一分情很寶貴,將醫療團隊與病人的生命牽合在一起。雖然大家付出無所求,但是看到病人恢復健康,無論病人與家屬有沒有表達感謝,醫療同仁都會感到有成就、很歡喜。
上人表示,慈濟在臺中建醫院,是因為當時的中部有需要;現在雖然有各大醫院進駐,慈濟醫院仍然要繼續發揮良能,用高超的技術讓病人解除病苦,對醫療同仁來說也有所得―得到心安歡喜,也得到醫療經驗的累積與技術的精進。總而言之,要永遠保持自信,對慈院的醫療水準要有信心。
上人亦言,醫療科技再發達,還是要靠人運用,而且要用心、用腦,往善的方向發展;團隊要有共善的方向,大家的善念結合起來,才能發揮造福人間的力量。請大家再接再厲,腳步踏得更穩定,步步向前進。
慈濟情,同事度
二月九日,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玉里慈院陳岩碧院長前來與上人談話;談及人力留任,上人說:「情很重要,要有真、有誠的感情,能夠把慈濟當成自己的家。」上人提到幾所慈濟醫院的資深同仁,他們的孩子也讀醫學院、當醫師,且在慈院任職,一代又一代,一直在慈濟大家庭裏,這分慈濟情很深厚。
上人說,同仁彼此有真誠的情,心自然能合,團隊運作就能合和互協。「我們與慈濟是分不開的,若有這分情,就不會把醫療工作只當成職業,而是志業,共同為了救人的志向而努力;若平時的互動沒有培養出情分,就很容易會跟著各種因素離去。」上人也表示,並非在慈濟就要人犧牲奉獻,工作待遇與要求都要合理,但是很需要有情,讓大家工作得很快樂,共同為志業而努力。
此外,主管與同仁之間,要建立「同事情」,也要發揮「同事度」,讓大家了解慈濟,或是安排同仁「回家」─回到精舍與師父們互動,跟著出坡等,了解精舍的生活與法脈宗門精神,也將人與人之間的情,從醫院到精舍、到慈濟大家庭,整體連結起來。「醫療、教育志業培養人才,固然是為了社會,不過我們自己的志業本來就是缺人才,所以也要為志業留人才;要留人就要有情,要讓人留情在花蓮。」
菩薩群,菩薩情
南投、苗栗慈濟人返回精舍向上人拜年,並分享法親關懷、慈善個案。上人欣言,雖然天氣很冷,但是看到大家回來,聽到師兄師姊關懷法親,感覺很溫暖。
「天氣這麼冷,總是想到獨居的老人家,如果牆壁破損、屋頂漏水,怎麼辦?這些老人家如何過生活?天天都很不捨。看到你們為案主修繕,覺得很感恩,也希望大家借力使力,看到苦難人,就提報出來;一個人力量不夠,我們有一大群慈濟人,而且還可以請專業的師傅,發包委託他們去修繕房子。師父也不希望你們不曾做過這些事,卻為了要幫助案家而冒險爬高修繕。」
「我們接案之後,交由建築專業的人做,讓案主住宿安心,我們也心安。這是真正需要做的事,我們不貪功德,但是發自真誠去做到以後,自然得到助人的快樂;他們住得安心,我們做得安心,所以要把握因緣來做,也是把握因緣造福人間。」
「再者,資深法親年紀大了,你們要經常去探望,因為這條慈濟路是我們共同鋪出來的;我們共同發揮菩薩心,彼此也有菩薩情,這分情就是覺有情。」
上人叮嚀法親要常常聯絡,即使只是簡單地問個好,也能拉緊彼此的情,且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每一個人都有『我』,只有我太孤單,總是要找伴,而且要找菩薩伴,合菩薩群,有菩薩情。可以彼此相邀,今天到某一位菩薩家探訪,明天去案家探望,即使只是相聚聊天,也會很開心;『覺有情』相伴,彼此關心,天天都歡喜。新年有新希望─菩薩情、菩薩橋、菩薩路,我們要充分運用時間,路要開、橋要搭,今生此世的緣要好好連接,來生才不孤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