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森林農法 療癒受創土地

邱奕儒教授(右)與德籍特聘業師陳拓彼(中),會同原住民農友勘查部落空地,評估種植食物森林的可能性。(攝影/蕭耀華)

「食物森林」農法效法自然森林生態系統,
透過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作物種植,以肥沃土壤、穩定產量,
把地、水、火、風都變成滋養眾生的能量。

「食物森林」農法效法自然森林生態系統,透過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作物種植,以肥沃土壤、穩定產量,把地、水、火、風都變成滋養眾生的能量。

代農業為了追求產量,往往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導致土壤的有機質流失,地力、生物多樣性愈來愈差。如此一來,農業適應乾旱、暴雨的能力愈弱,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形成惡性循環。

而模仿森林進行多層次、多樣性種植的「食物森林」,就是用大自然的力量,來維持一個比較肥沃的狀態,並發揮控制病蟲害、保水、保地力等功能。以微生物吸收、分解產生有機質的方式,把更多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裏,有助減緩及因應氣候變遷。

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印尼、越南,或是地中海周圍的沙漠地帶,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傳統種植方式,好比臺灣原住民部落的長者,他們可能在一塊地就種了十幾、二十幾種豆類,密密麻麻的作物,矮低中高、吃的藥用的,全都混合在一起,在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收穫。它是多層次、多樣性,就像天然森林一樣。

但這種傳統的種植方式,較難規模化、產量化。直到一九八○年代,瑞士科學家恩斯特.戈奇(Ernst Götsch),把食物森林的設計系統化,終於讓它可以大規模種植。恩斯特.戈奇在巴西買下一大片荒地,這塊地過去是熱帶雨林,被砍伐開墾、種植牧草養牛羊,導致土質退化嚴重;但在使用食物森林農法後,收穫產量比以前增加許多。

食物森林不只種糧食,還會栽種一些植物來支援食用作物,例如構樹能鞏固土壤、遮蔽烈日,避免作物的小苗被曬死。等到構樹長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須修剪,把切下來的枝葉蓋在地上分解,幫助其他作物長起來,這類的物種就叫做支持物種。這種農法稱為Syntropic Farming,中文翻成「趨合農耕」,它可以說是對現代農業的一種反思。

比如一整片地都是種木瓜或香蕉,颱風來的時候往往全倒。若農民改用多元物種、多層次的方式,把香蕉、木瓜和高大的喬木種在食物森林裏,上、中、下層的植物,層層庇護,存活率就會提高很多。

我們也發現,當農民改用多層次、大量增加有機質的方式耕種食物森林實驗田後,土壤透水性、保水性很明顯的改善。下雨時能吸收大量水分,淹水也很快消退;相較之下,旁邊的田積水較嚴重,雨停後水也退得慢。

目前,除了在慈大校園、加灣部落試種,我們也預計運用食物森林農法,復育花蓮○四○三地震崩塌地。若能在那些受創的地表上,種植各類適合在地風土的原住民傳統作物,不僅可以復育生態,未來也能為部落及社區生產食物帶來利益。

全球氣候變遷,天災變多,如果我們可以跟學校、社區、部落合作,善用土地種植食物森林,把地、水、火、風都變成滋養眾生的能量,更能確保糧食安全。從觀察大自然運作,回過頭來反省我們的問題,「順天應人」正是所有問題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