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至十日 老年快樂良方

12.9~10《農十一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常常和好人在一起做好事,做得身心健康,就是老年快樂良方。

慈濟列車的甜美回憶

十二月九日,第二階段歲末祝福行腳啟動,約上午十點半,抵達宜蘭羅東聯絡處,隨即展開第一場歲末祝福典禮;宜蘭慈濟人以「慈濟列車」為經藏演繹的法具,慈少班的吳冠廷小朋友擔任列車長,代表法脈宗門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上人欣慰祝福,從最資深的老菩薩開始,慈濟列車世代傳,一輛一輛連接不斷,入人群接引,乘載眾生同行菩薩道。

宜蘭區委員慈誠與上人座談,上人提到歲末祝福演繹呈現的「慈濟列車」,勾起很多回憶,當時是為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師兄師姊在社區裏向鄰里親友勸募,也帶著他們回到花蓮深入了解,有許多會員因此受感動而投入,也成為慈濟委員。

「回想自從投入慈濟以後,有很多甜蜜、歡喜的回憶,這代表我們做得很對,沒有後悔,很值得、有價值!師父盤點自己這輩子,自從那一念間─愛與善,大愛的心打開,善的方向抓直,一路走過來都沒有後悔。」

上人說,在座的資深慈濟人,跟隨師父的時間很長,現在年紀大了,更要相互疼惜。要知道,即使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兄弟姊妹,也不一定願意做同一件事情;而慈濟人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卻走同一條路,這條路就是菩薩道。大家進入道場,會虔誠禮拜佛像、菩薩像,其實坐在前後左右、與自己對答說話的人是真菩薩,大家牽手結伴走菩薩道,為人間做好事;慈濟人在環保站做回收分類,彎下腰撿起回收物的動作,就如同禮佛,也同樣虔誠,因為大家在發揚佛陀的精神、實踐佛陀的教法,疼惜大地、愛護眾生。

「雖然弟子們和師父一樣,都年紀大了,這是自然法則,但仍然要把身體健康照顧好,體力訓練好,更重要的是照顧好一念心。如果因為年紀大了,就不想要做事,也不想要出去與人見面,會變得很孤單,對身體、心理都不好,各方面很快就退化了。要讓老年過得快樂的良方,就是身心健康;要維持身心健康,就要常常與人群在一起,而且是與好人在一起。慈濟人都是好人,在這個法親大家庭裏相互照顧。」

「剛才看到你們開出慈濟列車,從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到第四代,第四代的『列車長』年紀很小,這列車要永永遠遠傳下去。師父早上也是搭『慈濟列車』來的,前後座有幾位常住師父陪著,車窗外的風景很美,大海很乾淨、很平靜,天連海、海連天,很遼闊;另一邊是高山,但是綠色的山有一條一條或一整片崩坍的痕跡,看了很不捨。」

「這就需要我們用虔誠的心,帶動人心調和,能夠讓地、水、火、風四大調和,人間大地就會平安。」上人說,每一處慈濟道場都需要慈濟人用心照顧內外環境,並且時常運用空間做慈濟事,請大家共同珍惜、愛護道場,最重要的是代替師父疼惜慈濟師兄師姊們,讓師父安心。

南門靜思堂承續歷史

約二點半,抵達宜蘭園區南門靜思堂,上人為靜思堂開門,繞看一樓、二樓講經堂、四樓慈濟部。靜思堂旁邊是宜蘭文學館,周邊的都是老樹,視野遼闊,上人叮囑要發心活躍道場。「園區很新也很親,這裏也是我們的家,一進來就覺得很明亮,看了心很開朗、很歡喜。雖然這裏是新地點,也承續了宜蘭慈濟志業發展的歷史;無論在宜蘭市、羅東或蘇澳的慈濟道場,都是慈濟在宜蘭三十多年的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一位菩薩都是用很真誠的心,一路走過來;道場的一磚一瓦,都是大家用心用愛會合而成就。」

「我們有莊嚴的道場,就要成就菩薩道;這時候很需要菩薩在人間,所以你們要在這裏好好帶人,新的要帶、舊的要顧,這是一個法親的大家庭,要共同廣度眾生。」結束宜蘭行之後,於下午抵達關渡靜思堂。

草根接地氣也護大地

十二月十日,與北區資深慈濟人座談,上人說,慈濟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有共同的一念心,就是無私的大愛,而且有草根的樸實與韌力。「人生就是草根才有趣,慈濟這個大團體、大家庭,既熱情又有大愛,勇於承擔且勇於表達,才能真正在人間發揚佛性,以及人間菩薩的品質。」

「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法到底在人間發揮了什麼作用?過去的高僧大德開悟以後,為大家說法,並開山立宗,道場大多在山上,讓民眾來朝山、求佛法。現在的慈濟宗,是鼓勵大家行善付出,即使是五毛錢、十元都可以樂捐;知道哪裏沒有米,我們幫他們扛到家;哪一個家庭有什麼困難,我們送給他們需要的物資和關懷。這分很真誠的愛,就像草根護大地,若沒有草的保護,土地經過太陽曝曬,就乾旱裂開了。所以,哪怕我們是草根,一株草的種子,都對大地很有貢獻。」

「師父常常覺得,我這一生來人間,就是草根種子一粒,『一』生無量,草根可以不斷蔓延、擴散,還可以再開花、結果,產生許多種子。期待慈濟人也有這一分精神,不要自我膨脹,覺得『我已經是菩薩了』,人間確實需要菩薩,但需要的是草根菩薩,才有辦法接地氣,庇護大地,還可以接引眾生。」上人說,大家在人間發揮佛法精神,如同草根被地,不分階級與身分地位,人人平等,是最美的境界。

「全球人口超過八十億,但受證的慈濟人只有幾萬人,我們還得再努力,淨化人間就是我們的使命。不論如何,我們做得很歡喜。師父也想:如果五、六十年前沒有發這念心做慈濟,就沒有這群弟子。那一念之間,我把握了,而且起於行動,才能有此成就。如果你們沒有進來慈濟,也應該互不相識;就是因為你們做慈濟,所以彼此關心,而且很親近,這分情就是菩薩的覺有情。」

上人鼓勵大家持續在人群中牽起長情大愛,讓草根庇護大地,讓志業的大樹足以庇蔭眾生。「不要輕視自己,走入慈濟是對的,我們要彼此用愛鼓勵:『你很好,幸好有你。』例如香積志工有承擔香積的重要性,否則大家就要餓肚子,所以香積志工也是大家的貴人;你們平時走入社區幫助苦難人,有的人不一定是生活有困難,而是心靈有打不開的結,只要慈濟人靠近、關懷、膚慰,讓他們心開意解,你們就是他們的貴人。」

上人說,慈濟人投入慈濟幾十年的歲月,已經做了多少人生命中的貴人,每一位的生命歷史都是慈濟歷史的一部分,請大家用心回憶、分享並彙整,讓慈濟大藏經愈來愈完整。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