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策略─菲律賓納卯 香蕉豐收時

北納卯聖嬰里部落居民參與慈濟農業扶貧,在志工協助下開拓出改善生活的經濟模式。(攝影/Harold Alzaga)

北納卯山區部落居民參與有機香蕉種植扶貧計畫,
由慈濟協助品種篩選、技術培訓到運輸銷售,收入逐漸穩定,
從一天吃不起一餐,到三餐可以吃到白米。

北納卯山區部落居民參與有機香蕉種植扶貧計畫,由慈濟協助品種篩選、技術培訓到運輸銷售,收入逐漸穩定,從一天吃不起一餐,到三餐可以吃到白米。

「不只有我,這裏種香蕉樹的家庭都很幸福。」埃里克(Eric Parcon)與部落農夫一起在茂密的香蕉園採收;扛起碩大的香蕉串走下山坡、涉過溪水;納卯、馬尼拉的慈濟志工團隊也來感受豐收喜悅,幫忙把香蕉載下山。

二○二二年之前,這個情景對有三個孩子的年輕爸爸埃里克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位在北納卯聖嬰里(Santo Niño Talaingod)的原住民部落,距離納卯市車程三個半小時,廣闊山區缺乏工作機會,居民種植玉米和麻蕉(Musa Textills),收成運到外地只能低價出售,扣除車費所剩無幾;玉米四個月一收,一戶平均月收入僅約五百菲幣(新臺幣二百七十元);撐不了四個月,只能靠採野菜、地瓜果腹。偏遠山村缺乏電力、交通設施,村民生病了也沒有錢下山就醫。

二○二○年十月,慈濟志工送來物資紓緩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壓力,發現部落貧困沒有生機,居民目光空洞,「人家說家徒四壁,這裏的竹編屋只有三壁。」志工吳麗君說。

慈濟認為要解決長期生計困難,不能只靠發放,「幫他解渴,不如教他掘井」,因此於二○二二年元月推動農業扶貧計畫,專業志工蔡天保選擇農產加工市場中,食品原物料最缺乏的香蕉品種,慈濟提供樹苗,並且教導農民有機栽種技術。

部落一百一十一戶居民,部分青壯人力已到外地打工,有四十一戶加入計畫;雖然施用有機肥的友善耕種,香蕉樹生長較緩慢,但質量上乘,到二○二三年八月已結實累累,採摘後又冒出新芽。隨著栽種戶數和面積擴大,四個月、兩千五百棵香蕉樹收成一萬五千公斤。志工協助運輸,並用優於市場價格收購這些有機香蕉,投入食品市場。

「過去一年村民生活的進步,真的讓我很感動。」負責專案的納卯志工阿里爾(Ariel Garao)說,「這個計畫的好,在於它的永續發展;只要繼續用心,土地與居民都可以受益。」

阿曼多‧杜蘇南(Armando Dusonan)說,以前家人幾乎一天只能吃一餐,有時很久都吃不到米飯,「但現在不同了,三餐吃米飯,偶爾還可以給孩子零用錢。」

村民收入穩定增加,部落也有了電力,埃里克買了一部電視,可以了解山區外的世界,「累了一天,和家人一起看電視,真好!」他也有能力給孩子們買糖果了,「身為父親,沒有辦法給孩子生活所需,我很痛苦;現在看到孩子開心,我也好開心!」

埃里克和阿曼多分期付款買了二手摩托車,把農作運下山,到市場購物;「以前要走六個小時才能到市場,現在只需要三十分鐘。」阿曼多鬆了一口氣。

「希望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過更好的生活。」這曾經是阿曼多的夢想,而今這片土地能夠養家活口,是他們看得到未來的地方。

慈濟改善生計方案
  • 印尼:推出大愛行動麵攤借用計畫,讓小攤販創業

  • 菲律賓:培訓牙科助理、商業行銷、焊接專業、電腦維修、客服英語等,並提供海燕風災受災戶三輪車及駕駛職訓

  • 尼泊爾、印度、南非、緬甸:縫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