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早已開始!慈濟與SDGs

(攝影、相片提供/林炎煌、吳佩珊、花蓮慈濟中學、陳惠如、張美玲、Raj Kumar、Hlengisile Jiyane、海克特、鄧亦絢、龍嘉文、黃筱哲、顏霖沼、蕭耀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
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
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八年來成為全球各界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指引;與慈濟近一甲子致力努力的志業行動不謀而合,共同在經濟、社會、環境議題中,為當代與後代找出平衡之道。

「永續發展」,近年來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許多人對色彩繽紛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圖表都不陌生,上過環境教育課程的學生,甚至能背誦出「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氣候行動」等目標。

然而什麼是永續發展?人們大多從自己比較熟悉或關心的面向去理解,因而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過去大家談到永續發展,都覺得就是環保,事實上遠不只如此。聯合國談永續發展一直都把收入這件事放在前面,這跟臺灣一般人從環境的角度去理解是不一樣的。聯合國是用全球視角在看整件事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指出,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早在一九八七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時就指出,「永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涵蓋的範圍,除了一九六○年代興起的環保議題,還有社會及經濟面向。

為了實踐永續發展,聯合國在公元兩千年,推動了第一個十五年計畫「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設定在二○一五年前達成八項目標,其中第一項就是消除極端貧窮和飢餓,接著是普及基礎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確保環境永續則是排在第七項。

而現今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舉世皆知的SDGs十七項目標,是聯合國繼「千禧年發展目標」後,於二○一五年通過《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制定的擴大永續實踐方略。SDGs從二○一六年開始推動,相較於針對開發中國家制定的八項千禧年發展目標,其適用範圍遍及全球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目標的設定也更為細緻周全。

例如讓人們取得負擔得起的能源、提高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及如何面對「地球邊界」(Planetary Boundaries)等,都在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一一羅列,同樣涵蓋社會、經濟、環境三大面向。十七項主目標下,再分出一百六十九項細項目標,各國同意在二○三○年達成。

「二十年前,聯合國祕書長安南就已經強調,永續發展最大的敵人是貧窮。」葉欣誠解說,「聯合國以全球角度來看永續發展,最優先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例如貧窮、飢餓、教育、健康這些議題,環境則是擺在比較後面,畢竟人要先活下來,才能去保護環境。」

由此不難理解,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當中,前十二項幾乎都屬社會與經濟層面;也唯有兼顧社會、經濟與環境三大面向才可能實踐永續。

核心原則:不遺落任何人

永續發展以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為起點,而確保地球環境生態不致崩毀,方可言生存發展。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二○二三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二○二四年氣溫很可能持續上升。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在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地利用的變化、新化學物質釋出等九項限度中,已有六項跨越地球邊界;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三項氣候行動、守護第十四項水下生命與第十五項陸域生命,正是當務之急。

不少企業組織為符合國際規範,已努力讓自己的本業經營和公益活動,與SDGs相結合,為此採取的節能減碳、降低污染、促進勞工福祉等作為,對人與自然有助益。但落實永續發展,除了從各目標的對應,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面向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並奉行背後的核心原則:多樣化、包容,以及「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世界上的人們,其宗教信仰、種族、膚色、語言,甚至政治、文化都是不一樣的,不可歧視,不能因為這個人跟你不一樣就不救他,這是整個SDGs強調的核心精神。」葉欣誠提醒道。

長期關注永續發展議題,葉欣誠肯定慈濟:「一直符合這些原則,包括濟貧、救災,都在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也倡議包容。」

從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次序來看,前十二項恰與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內涵與理念高度契合。慈濟人為「與地球共生息」而提倡的環保回收、蔬食護生、簡樸生活等作為,則與氣候行動的環境項目相呼應。

而堅信眾生平等,本著不分種族、宗教、文化的大愛精神,與天主教、伊斯蘭等不同宗教的夥伴,合作援助國際難民,也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不謀而合。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以累積到二○二三年的志業成果為例說明:目前慈濟已在四十個國家地區,照顧了五百多萬個家庭;於十八個國家地區建蓋二萬二千多間永久屋;慈濟人醫會足跡業已踏遍五十八國,開辦一萬八千多場義診,幫助超過四百萬人解除病苦。針對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等,推動減災工程及防災教育,建置災害救援資訊平臺,降低災害衝擊;廣邀合作夥伴共同打造「安居」生活環境,扶持社區高風險與弱勢家庭。

「現在大家廣泛討論永續發展議題,其中聯合國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慈濟志業都能很完整地覆蓋。」顏博文認為慈濟在環境及社會層面的表現,與SDGs目標的連結,正是一步一腳印長期耕耘的印證。

二○二四年七月起,《慈濟》月刊推出「慈濟與SDGs」系列報導,依照消除貧窮與飢餓、應對氣候變遷、關懷高齡少子、實踐環境教育,以及與全球夥伴共行永續發展五大面向,敘寫近六十年來各項志業行動如何實踐、推進永續發展。

就如證嚴上人靜思語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當我們參照SDGs的理想與願景自我盤點,展望世界,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既有的成果,與未來精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