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負責任的人生

5.19《農四月‧十二》

【靜思小語】以仁慈出發,用勇氣承擔,負責任的人生很有價值。

慈濟人的價值所在

美國北加州慈濟人透過網路視訊,向上人報告會務,多位資深師兄師姊緬懷「矽谷阿嬤」─法號「慈範」的林王秀琴師姊,包括阿嬤的女兒林曼珠師姊,跟隨母親的典範,在當地推展慈濟志業。

上人說,慈範師姊是很重要的慈濟歷史人物,有很深的緣,也很有情;現在這一代的慈濟人,要了解開拓志業的慈濟人如何做慈濟事。要做事,一定要有人,是人來做事;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創造歷史。

上人指出慈範師姊有好品德,也有好緣,從她與慈濟的大因緣,不斷接引有緣人,接引出一群菩薩,直到現在仍然非常精進,踏實做慈濟。「在慈濟,最有價值就是信,而且這分信心在人與人之間結合起來,就能合和互協。慈濟人的信念很堅定,才能夠長時間守護著慈濟志業,這分精神難能可貴。」

「時間會過、東西會舊、人會老,不過我們的志業精神還是很牢固。雖說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有高學歷,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職場,著重於他們的生活與職業,與過去的慈濟人當中,有許多家庭主婦的情況不一樣,不過早期投入者也有不少實業家,精進走在慈濟道路上,數十年如一日。資深者為何能夠一心一志,為了慈濟志業付出無所求並真誠感恩,這分精神很可貴,值得探討並傳承。」

上人表示,精神理念世代傳承,法脈宗門才能不斷延續。「法脈就是精神理念,慈濟人發揮精神理念,做出生命的價值。我們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現在已走入國際,哪裏有需要,慈濟人跨國協助,或是跨國勘災、賑災,這都是慈濟人生命的價值觀。」

「許多國家的苦難人對慈濟完全陌生,然而他們感受到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真誠有禮,鞠躬付出,讓他們在極為無助時得以依靠;就算語言不同,慈濟人會透過擁抱、肢體語言的溫柔安慰,讓他們宣洩出心中的苦。每一次看到慈濟人膚慰苦難人的畫面,我都會說,若不是慈濟人,誰能做得到?而且慈濟人是如此真誠而自然地靠近苦難人,讓他們依賴與信任,所以說慈濟人的生命很有價值!」

上人教師兄師姊自我盤點生命價值,會發現生命因為慈濟而不斷修正缺失、增進優點,所以要對自己說感恩,並且更加把握有限的生命時間,為人群付出,不要想著老了要休息。「雖然你們已經從髮色烏黑的青壯年,到如今頭髮白了,銀髮人生更有價值,我們的人生已有皈依的方向,回首過去走的路沒有錯,現在要更盡心、用心,精進走對的路、做對的事,不要用『年紀大』來障礙自己,就因為年紀大,更需要提升生命價值。」

針對會務方向請示,上人教導大家要承擔起責任,負責任的人生才是有用的人生;肯承擔、負責任,就要有勇氣,要積極用心,並非等待指令才做事,或是發現意見不同就停下腳步,讓事務懸而未決。當然提出意見要在「理」,而非無理取鬧,要以仁慈為出發點,用勇氣承擔與推動,這才是做人的義理。

「要有因緣觀,雖然世事無常,不過我們生在這個空間、時間,就要做好人與人之間該扮演的角色;有因緣同在慈濟,你是慈濟人、他是慈濟人,我也是慈濟人,我們共同做慈濟,而且慈濟是我們這輩子的生命價值所在,你我他共同在慈濟做對的事,所以投入慈濟不會後悔。」

兩千五百年前同在

北區合心和氣幹部在三重靜思堂舉辦合心共識營,資深慈濟人與部分學員於圓緣時返回精舍,與上人分享心得,同步連線三重靜思堂。

上人欣言,聽慈濟人分享,總是打從內心讚歎,覺得自己若是剛接觸慈濟的人,聽到資深者講慈濟事,也會被度,因為覺得很佩服、很溫馨,慈濟有這麼多好人,好人好相處,而且說自己所做、做自己所說,總是能讓人心服口服。聞法就要傳法,佛法就是這樣,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世,靠著世世代代的聞法者說法、傳法,而流傳到現在。

「我此生具足出家修行的因緣,而你們與師父有緣,這分緣就是慈濟緣。佛陀為了一大事出現世間,為度眾生而說法,直到最後述佛本懷,說菩薩法;而你們此生與師父見面時,師父就在做慈濟,慈濟就是人間的菩薩道,我們相互影響,看到人就分享你們做的慈濟事,希望對方聽得入心,也能跟著我們同行菩薩道,你我都有這分共同的心念,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啊!」

上人說,慈濟人與自己應該同在佛世時,於靈鷲山聽佛陀說《法華經》,當時與大家是「同修」,只是自己更精進,所以此生成為師徒。慈濟五十八周年慶當天,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慈濟人及當地志工到印度靈鷲山上,在說法臺上誦《無量義經》,這部經與自己的緣很深,是年輕時從日文版的《法華經大講座》發現並抄錄出來,可以說是從浩瀚法海中撈出來的,看了很對機、很法喜。

「佛陀說《法華經》之前,先說《無量義經》,接著靜坐入定。說法臺周圍有不少洞窟,跟隨佛陀修行的比丘會在洞窟裏靜坐思惟;若是佛陀即將說法,就有比丘擊犍槌,拿木槌敲擊木板,讓大家聽到聲音後,往說法臺集合。」上人感恩慈濟人實際走到靈鷲山,拍攝當地景象回傳,讓自己更了解佛陀當時說法的情景,印證佛經的記述。

上人感恩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為了圓滿師父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輪流前往印度與尼泊爾付出。「為什麼說是回饋佛陀故鄉呢?我一直覺得佛恩難報,若沒有佛陀出現人間,今天也沒有慈濟,因為我沒有佛法可發心出家修行,也無法拜在導師門下,聆聽『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所以說因緣不可思議,這回他們上靈鷲山,《無量義經》回歸說法臺,讓我很歡喜,前後的因緣都很完整了。」

「從視訊畫面看到你們剛剛在精進,還是那麼整齊,就像在靈鷲山虔誠聞法;而且科技讓我們顯神通,無論是師父去到你們面前,或是你們回到精舍,我們都可以即時見面、聽到聲音。若你們都回到精舍,會客室這個空間也容納不下,但是科技讓我們化小為大,一個人不算少,很多人不算多,空間可以隨機接納;我與三重靜思堂沒有距離,大家彼此相聚也不會擁擠,甚至開放全球連線時,國際間的慈濟人和會眾都能同時回到精舍,真的是神通廣大。」

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們,恆持信、願、行的精神,不論年輕或年長,總是要把握時間,有機會就要度人,不斷接引人同行菩薩道,讓這分因緣代代延續,靈山法會永遠不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