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 粽串的淬鍊

端午節前夕,靜思精舍綁了四千八百四十個粽子,以因應天下第一大家庭的需求。「用糯米包粽子是傳統。不能吃糯米的,就吃少一點。」精舍大寮指導師父德映師父娓娓道出上人的叮嚀:「舊例不滅。」

內餡有雪蓮子、米豆,先泡軟、再煮熟;素火腿、猴頭菇、香菇、麵腸切丁、爆香;還有菜脯丁、栗子等。備料早在四天前就開始,過程繁瑣;五月二十九日是綁粽的大日子,二十位花蓮志工加上出坡師父總動員,眾人合力才能一日完成這不簡單的任務,每一顆都飽滿結實(下圖攝影/釋德澡)。

「這小小一顆,是供養上人的。」年年承擔綁粽子的德佳師父說。「平常心是道」,就像彈琴時,弦太緊,容易斷掉;太鬆,又彈不出聲音。經驗累積,佳師父也悟出道理,與彈琴一樣,棉繩若綁得太緊,粽子容易爆開,米粒也因為沒有呼吸的空間而無法煮熟;太鬆,米與佐料不夠紮實,導致散掉,煮不出Q綿的口感,「不能太緊或太鬆,就是行中道。」

大家庭過節,好手動員

清早六點多開始,三百五十斤長糯米和著雪蓮子、米豆,一鍋接著一鍋炒香,米半熟之後先散熱,再送到包粽區。

齋堂圓桌收起、梯子架上長竿,小凳子一字排開。座位前粽串棉繩、粽葉、餡料齊備,取兩張粽葉交疊,放入米、餡料、再蓋上一些米,粽葉包覆、折出稜角,再用棉繩繫緊。

前置作業做得愈周延,綁粽子時就愈順暢。粽葉有稜稜角角,葉子頂端的葉柄要修得平整,葉尾開叉的地方也要修剪,粽子美觀成形。

火候全開,粽香飄四方

粽串繩頭編過,先用另外的繩子綁在長桿上(下圖)。一串串的粽子綁好後,從長竿上解下,再入水煮。

煮粽子需全神貫注,大鍋內的水要蓋過粽子,火候全開,一鼓作氣,煮約一小時;過程中蒸氣流失,必須邊加熱水,保持熱度。近一小時高溫考驗下,粽繩沒有鬆開,粽葉沒有破掉,也不變其形。慢工出細活,精舍方圓之內,皆可聞到粽香。

提起粽頭,脈絡不打結

「粽頭不是幾條棉繩束起來而已,要編得紮實不散亂。」上人教導綁粽子之前的步驟:「每條繩子要整理得順暢、不打結;粽葉洗淨或燙過,讓它柔軟有韌性,米與餡料才能包覆不掉落,粒粒粽子串連成粽串。」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上人對「靜思精舍典範道場推動小組」功能組師父開示:「綱領就像粽串的繩頭,由多條繩子組成,每一位常住代表一條繩子,要合起來,構成總綱。」上人譬喻說明:「常住眾是粽繩,慈濟人是粽葉,而米與佐料則是社區的點滴愛心與資源。用乾淨、柔軟有韌性的粽葉來綁粽子,就成粽串綱領。」

通常綁一顆粽子會用兩片粽葉,一大一小,交疊時一長一短,將粽料完全包裹;就像資深慈濟志工帶領新發意菩薩,傳承與陪伴,讓人人安心地各自發揮良能。

粽子浸在滾燙的水中煮一小時,竹葉透出香氣,粽葉因水分滋潤而變得柔軟、有韌性,讓米和佐料安然依靠。一如有上人法水的澆灌,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展現合和互協的軟實力,讓社會大眾因慈濟人所散發的德香、法香,覺得信任而心生歡喜。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就是我們的精神依歸。上人表示:「法脈宗門,從師父給我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五十多年來,『粽串』已經構成了。」

「靜思精舍是精神中心的『總粽串』,任重道遠!」上人耳提面命,期許常住師父:「我在世時,人人都是構成總綱的細繩,不是只靠我一個人,一個人絕對沒有力量。」上人表示自己有責任為後世做準備,「要讓法脈宗門提綱挈領,看到每一條繩子都有綁粽的能力。」

「精神理念才是組織架構的魂魄。」上人強調法脈綱領的重要性,「出家、在家都有傳法的責任。」上人說,只要接受靜思法脈,有明確的精神脈絡,人人都可以傳法,代代就不會偏差。

開道鋪路,鋪路開道,上人說:「這輩子做不完,下輩子再來。」靜思弟子責無旁貸,要將粽串綱領代代相傳。粽繩就像慧命的臍帶,串連粽頭與粽葉,集合社會大眾的愛心,開創一條法脈宗門的菩提大直道。(資料來源:《二○一八年夏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攝影/釋德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