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鍾文英
「盤點昇航的生命,很有價值,年輕時帶動慈青,畢業以後投入志業。開道鋪路,這條路是他自己走出來,他自做自得,心很清淨。他的路,我們不用憂心;這分情,我們要祝福。」—證嚴上人
慈濟菲律賓分會副執行長蔡昇航,六月二日因罕見疾病辭世。五十一年的人生時光,有三十年全心承擔志業,也因此廣結善緣,成為慈濟人永遠難忘的身影。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蔡昇航出生在菲律賓一個華人家庭;父親蔡萬擂和母親郭麗華傳統樸實,為了讓四名子女學習中文,還特別送回臺北就讀小學一年。
一九九四年,年過半百的蔡萬擂到花蓮參訪,他向上人承諾:「明年帶全家人回來見師父。」一九九五年四月,蔡萬擂帶著家人來到精舍,「全家第一次與上人合照,但照片中大家卻顯得很憔悴。」(上圖1)
蔡昇航當時二十一歲,他回憶:「我們對慈濟根本不了解,是爸爸很興奮,我們也以為是回來臺灣玩,哪知道就把我們送到慈濟醫院去當醫療志工。但也因為在醫院服務,感受到這個團體很特殊,這個大家庭很不一樣。」返回菲律賓後,他開始做慈濟;一九九七年大學畢業,受證慈誠隊員,菲律賓慈青聯誼會也在他籌備下於同年九月成立。
蔡昇航的弟弟與兩個妹妹在臺灣慈濟服務,他在菲律賓承擔家業、事業與志業。二○○五年,他與同為慈濟志工的黃亮亮結婚,在尚未整地完成的慈濟馬尼拉園區裏舉辦婚禮,以「幸福人生講座」方式,讓每位賓客都能了解慈濟,婚禮禮金全數捐作義診中心的建設基金。
包括女婿和媳婦,全家做慈濟(上圖2);雖然分別臺菲二地,難得能同桌用餐,甚至只有急難賑災時才能團圓,對此,蔡萬擂說,他珍惜同師同道的因緣,比起朝朝夕夕,他更在乎彼此心貼著心,「我很注重家教、身教,接觸慈濟後,更把佛教融入家庭中,我們家是三教合一。」
今年蔡昇航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治療,蔡萬擂深深思念在加護病房中的孩子,傳訊勉勵:「這是很大的考驗,來磨練你的耐力,要有信心,不要灰心!要作全球慈濟人典範。」
圖1攝影/黃筱哲 圖2攝影/Anna Geronimo
菲律賓一年之內經常有二十幾個颱風入境,每次颱風來襲、強震釀災,加上貧民區常見的火災,都成為蔡昇航的牽掛,幾乎每個月都有幾次的百戶或千戶急難發放,他很熟悉這樣的慈善流程,但二○○九年凱莎娜風災,卻是首次實施萬人以工代賑,大規模清掃復原社區。
一開始志工不明白為什麼不依據當地每日兩百六十披索工資,而是要提高到五百披索的指示,因而遲遲沒有行動。「我們會怕,缺乏信心;其實本土志工後來也告訴我們,看到你們穿著白褲子來教我們打掃,也會懷疑。」
蔡昇航後來領悟上人的用心―祝福金原本就是要給受災戶的,還請他們出來做事,自己清理自己的家園,所以要感恩他們。我們要打開心量,「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轉變心念,用愛接引。
那一次,他有著「要聽上人的話」的覺悟。後來二○一三年海燕風災,慈濟再次實施「以工代賑」,十九天超過三十萬人次,他對大家分享慈濟(上圖1),後續也帶動出本土志工。二○一九年九月,他前往民答那峨島納卯市水患災區勘災,同樣啟動以工代賑(上圖2)。
經過這數十年的歷練,蔡昇航因此被稱為「菲律賓賑災王子」。「常有人問我,為何那麼年輕就積極投入慈濟?上人是我們的一大事因緣。身為上人的弟子,要盡本分,做一番讓上人安心的事。」
圖1攝影/莊慧貞 圖2攝影/艾莉佳 圖3攝影/黃紅紅
蔡昇航精通中、臺、英、菲語,又熟悉慈濟理念,無論是賑災發放或浴佛典禮等,數千至上萬人的現場,能在寧靜的氛圍中進行,多仰賴他生動且幽默的帶動。
在海燕風災重災區獨魯萬市,他帶領以工代賑的居民虔誠祈禱;馬利僅那市居民參與以工代賑,響應他的呼籲,認養竹筒撲滿;大岷區拉斯彬迎西市老舊社區大火,他溫柔安慰受災戶。
他了解慈濟志業需要更多志工共同承擔,帶動本土志工,也尊重他們的信仰、背景、文化及語言,給予「慈悲等觀」的關懷,絕不能有「來一位,卻流失好幾位」的情形發生。
新冠疫情期間,他在病毒威脅、封鎖政策與慈濟使命中非常煎熬,他擔心苦難人更苦,醫護人員更辛苦,「那時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上人摸摸我已長出白髮的頭,跟我說:『師父要跟你感恩,這個法真的很有價值。』其實是我們要感恩上人,生命要及時發揮功能!」
疫情之下,菲律賓慈濟人啟動十萬戶大米紓困發放,緊接著風災發生,志工如常動員賑災。蔡昇航說:「我告訴自己要做一盞燈、一支蠟燭,因為苦難人在黑暗的地方,多麼需要我們點燃心燈幫助他們。」
他的離世,讓本土志工悲傷。在海燕風災後,他長期陪伴的奧莫克志工和助學生,來到慈濟活動中心追思悼念,「我們齊聚一堂,細細回憶與他相處的點滴,共同緬懷他那溫柔善良的心與無私奉獻的一生。讓我們在信仰與愛中相伴,為這位以謙卑、服務與慈悲感動眾人的靈魂,獻上溫暖的陪伴與最後的祝福。」
從蔡昇航一九九八年寫給上人的信中,已看得出他的承擔:「身在海外的我們,希望能為師公分憂,發願永遠成為師公最乖巧、最貼心的弟子。」他所發的願,他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