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慈濟「聯合國美國工作小組」召集人曾慈慧─全球必須共善 沒人能承受失敗

極端氣候災難頻傳,長年投入國際援助的曾慈慧(圖中),在災區現場了解需求,也致力串聯NGO組織合作,讓援助及時到達。

資深慈濟志工曾慈慧是慈濟與聯合國SDGs事務的推動先鋒,
多年來帶領慈濟聯合國工作小組,
在國際平臺上提出慈濟在人道救援、
氣候變遷、環保、跨宗教合作、女力賦權等經驗與建言。

她在美國生活逾四十年,目前擔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
頻繁代表出席聯合國相關會議,
也見證全球領導菁英對地球永續的共識與憂心。
她眼中的慈濟發展與SDGs之間,是如何相關、相應與相融?

資深慈濟志工曾慈慧是慈濟與聯合國SDGs事務的推動先鋒,多年來帶領慈濟聯合國工作小組,在國際平臺上提出慈濟在人道救援、氣候變遷、環保、跨宗教合作、女力賦權等經驗與建言。

她在美國生活逾四十年,目前擔任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頻繁代表出席聯合國相關會議,也見證全球領導菁英對地球永續的共識與憂心。她眼中的慈濟發展與SDGs之間,是如何相關、相應與相融?

問:二○一五年聯合國宣布「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比於慈濟志業,有哪些相應?又有哪些可供自我精進?

答:慈濟是從宗教團體的角度切入,推動社區慈善等工作;聯合國是以國家的格局,結合大環境的政策在推動永續。

從二○一五年巴黎氣候協議開始,氣候變遷的大危機就已經浮現,在此前提下,聯合國所推的十七個SDG目標(goals),延伸到一百六十九個子目標(targets),全球共舉辦了近四千場次宣導活動,各國與機構紛紛推出不同的改變專案。

慈濟是用重點、直接、尊重、務實等原則帶動社區,聯合國則以策略、規畫、推廣為大方向,兩者雖是不同層級的運作及思考,但是共融在一起。

例如,慈濟慈善、以工代賑、八分飽二分助人好,對應「SDG1消除貧窮」;推動素食,對應「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14水下生命」、「SDG15陸域生命」;在非洲的水井開鑿及建造廁所改善衛生,對應「SDG6潔淨水與衛生」;從環保出發,推動循環經濟,對應到「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慈濟結合不同機構共同守護社區,做到大愛無國界,即是「SDG17夥伴關係」。

 這些SDGs指標的行動,深度、寬度、廣度,各有其特色,如何用社區草根的數據來說法,呼應政策面的需求,完整帶動社區的成長與改變,並建立一個標準運作機制,供其他組織及國家來參考學習,則是我們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SDGs每個目標相互影響,在辛巴威,一口水井讓居民有乾淨水源,同時改善健康與福祉、改善飢餓等問題(圖片提供/朱金財)。

問:慈濟哪幾項志業發展與SDGs的連結,讓您感覺較深刻?

答:慈濟志業和聯合國SDGs目標、細項的連結,因為強調的重點不同,所呈現出來的方向也就有不同的意義。比如說第十項目標「減少不平等」,慈濟所做的是創造就學、就業機會,特別是針對難民的扶困行動。

又如我們在非洲所進行的各項扶困計畫,就包含SDGs目標中的第六項「潔淨水與衛生」、第五項「性別平等」、第四項「優質教育」、第三項「健康與福祉」、第二項「消除飢餓」;慈濟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中南美洲海地以及南非等國,都有相當程度的耕耘。

尤其在獅子山共和國,從二○一五年伊波拉疫情援助開始,緊急階段提供香積飯、福慧床、環保毛毯、推動公共衛生教育,到增加當地糧食產量、減少飢餓,進而拓展到護理人員的接生培訓計畫、婦女保健,以及培力救濟,以因應頻繁發生的水災、火災等,協助保羅盲人中心改建太陽能電池水井,提供安全的水資源。

在獅子山共和國,慈濟志工人數很少,但我們結合當地明愛會、希利基金會、蘭頤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農糧署,一起就大環境的需求一步步規畫,可以明顯看到當地的改變;雖然仍有一段長路要走,但拓展學生的學習平臺與教育機會,貧困的獅子山共和國是有翻轉機會的。

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從伊波拉疫情援助開始,九年來慈濟與自由城明愛會、希利基金會等組織合作,提供災後熱食、增加社區學校資源。

問:慈濟自二○一○年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開始參與國際會議;更陸續擔任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聯合國信仰組織評議會聯合主席等。慈濟從臺灣後山發展的慈善組織到如今與國際接軌,您覺得有哪些經驗值得各界推動SDGs參考?

答:慈濟二○一○年登記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也是第一次出席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大會(The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這十四年來,慈濟聯合國工作小組一直努力將慈濟草創初期,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買菜錢助人的「竹筒歲月」精神,在聯合國婦女大會深入帶動。

每年三月舉辦的婦女大會,集合近二百個國家非政府組織及個人組成,為全球民間倡議女性權益及性別平等者,提供交流平臺。慈濟於一九六六年成立後,上人看到花東原住民女性的困境,一九八九年成立護專,提升少女的教育和社會地位,就已經落實性別平等觀點。

根據聯合國報告,男女平等的推動,十年來停滯不前,全球有超過四十億女性人口,但有三分之一曾遭受家暴,約一億二千九百萬名女孩失學。今年第六十八屆婦女大會主題是「通過解決貧困、加強機構合作、加速實現平等及提升婦女、女童的社會地位」,副主題「為弱勢婦女及女童提供社會保護以及享有合理的公共服務」,慈濟也創下自己的紀錄,在聯合國紐約大樓會場內有六場會議,周邊會議二十場,更有一場特殊會議,是邀請慈濟莫三比克團隊,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討論婦女及兒童的照顧。

從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到女性志工投入人道援助,一步步歷史足跡和婦女大會今年的主題環環相扣。也因為年年參加婦女大會,慈濟已經常態性跟五個宗教組織合作,共同舉辦跨宗教會議。

一路以來,我們遵照證嚴上人的指示,幫助發現問題、建立共識、提出實際行動;例如面對氣候變遷危機,慈濟二○一二年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從觀察員成為正式成員,即倡議「111世界蔬醒日」,期盼以愛以善改變大環境。

慈濟成為聯合國環境規畫署觀察員,兩度參與肯亞大會,分享慈濟在環境保護的成果,更重要是經由這個平臺來呼籲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先後引起非洲國家主動將理念付諸與行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七項是全球合作,主要目標是為了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而慈濟提出的「全球共善」,就是在正信信仰的基礎上,與不同的組織合作。

慈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難民援助考驗中,由原來的直接行動、親手布施,到提供一千萬美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在邊境照顧難民兒童婦女,延伸出和十一個國際夥伴建立合作關係;今年更拓展到三十個合作夥伴,包括世界醫生聯盟、獅子山共和國天主教明愛會、天主教靈醫會、烏克蘭糧食組織等,合力將援助送達,也讓慈濟在國際主流平臺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分無國界的大愛,有其歷史上的重要性。

慈濟申請政府人道援外米糧,二十一年來已為二十國提供糧食援助。在莫三比克,愛心米由本土志工定期發放,對於普遍清貧買不起民生物資的居民有很大助益,許多受助者也進一步成為志工。

問:您從國際會議現場感覺到SDGs趨勢與氛圍如何?距離二○三○年只剩六年,多項目標進程緩慢,您會感覺悲觀嗎?

答:記得在二○一五年九月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時,當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代表通過「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同意在二○三○年致力達成目標,現場宣布「人類的未來和我們的地球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如今,時間進程已經過了一半。一半以上的SDGs目標,具體進展確實非常緩慢,百分之三十的國家進度甚至停滯或倒退,尤其是在貧窮、飢餓和氣候關鍵目標更是如此。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上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三重危機造成發展中國家無法即時投資永續發展目標,例如健康福祉、潔淨能源,許多國家與組織被沉重債務淹沒。

永續發展的目標,是消弭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分歧,進而恢復信任和重建團結;但這普遍認可的路線圖,未能取得明顯的進展,代表著不平等將持續加深,增加世界的分裂,加大發展的風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承受二○三○年永續發展過程的失敗。

雖然聯合國SDGs的盤點,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有很多負面聲音,然而這項指標的確立,讓大家看到全球必須合作,才有機會創造更好的明天。即使速度緩慢,無法減緩氣候變遷的挑戰,但往前走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此刻,危機就是轉機,地球與人類的永續發展,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慈濟所要扮演的角色,除了持續深耕社區,在二○三○年之前,透過大數據成果的分析,結合學術界,在聯合國平臺透過不同場域分享、帶動更多改變。「慈濟論述、國際認證」的倡議,具有重要的宗教觀影響力。

誠如上人所言,多用心,步步踏實做。繼續往前走,對的事,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