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鄉間人們的純樸特質,感動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楊文輝長住拍攝。(相片提供/楊文輝)

馬來西亞楊文輝誓願長住佛陀故鄉兩年,成為上人的眼和腳,走到看到;任何困難,他都不以為苦,也自此愛上菩提迦耶……

印度不時停電,燈光照明也不足,對於影視志工楊文輝來說,拍攝是一個挑戰。當慈濟志工走入校園播放靜思語教學影片,教室沒有安裝日光燈,甚至黑板也擦不乾淨,難以清晰投影;學校旁邊的農家割禾曬稻,碾米去殼,轉動風車,吹散穀殼,惹得教室不得不緊閉門窗。當冬夜清冷,村民為了避寒,連窗戶也不開,屋內昏暗……走到這些場景中,楊文輝從馬來西亞帶去的設備有限,只得用手機打光拍攝。

儘管困難重重,楊文輝還是愛上菩提迦耶,那酷似早期農村風情,彷彿接續前世因緣一般。雖然衛生條件不佳、蒼蠅飛來飛去,但是村民生活簡單,物質要求不高,晚上悠哉地躺在屋外竹編小床納涼。

星馬慈濟志工承擔回饋佛陀故鄉專案,二○二二年底,楊文輝先是到尼泊爾藍毘尼停留一個月,之後到印度菩提迦耶,兩地來來回回。他憧憬佛陀故鄉,誓願二○二三年到二○二四年奉獻所學,傳承攝影技術;儘管家人擔心他的前程,他還是把握因緣付出。他想起一個經驗,到訪一戶人家,家中別無長物,屋主端出空缽盛水,一起飲用就是奉茶;那一天,他喝到的是真摯誠懇的情感。

從鏡頭中,他看見志工入校帶動學生練習〈跪羊圖〉演繹,孩子們隨著音樂起落跪地,心思單純、毫無疑慮;他錄到純粹清亮的童音唱誦著中文歌詞,在剪輯時反覆聽著熟悉的語言,「拍攝過程很辛苦,但是孩子求知若渴,不怕挫折,令人動容,鼓勵我也堅持下去,看見亮點尋找題材。」

到村民家住一晚

「佛陀故鄉團隊首次在印度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直播慈濟浴佛大典,我一個人顧三臺機器。」楊文輝回想二○二三年五月佛誕日,手拿錄影機拍攝現場畫面,還不時來回奔走,調整兩支腳架上的手機角度,回傳畫面給花蓮本會,忙得不可開交;所幸臺灣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自六月二十三日起,每梯前來菩提迦耶出班一個月,分擔記錄任務。

「從零開始,什麼都要嘗試記錄,其中語言是最大的障礙。」受華文、馬來文教育長大的楊文輝,勇敢用英文採訪,由印度志工阿瑪爾(Amar Kumar)再翻譯成印地語告訴受訪者;當他將影片剪輯完成,還要等待阿瑪爾忙完手邊工作,翻譯受訪者所說的印地語,再以英文打字做成場記表,方能整合回傳大愛臺。往往為了翻譯等上數日,難免錯過新聞播放時效,總覺得可惜;但是在記錄過程中聽到很多受訪者的感受與回饋,能為慈濟留下歷史足跡,楊文輝不以為苦。

楊文輝容易暈車、暈船、暈機,往返印度、臺灣這段期間,登機前半小時先吃藥,上機後不吃餐點也不閱讀,甚至在菩提迦耶搭乘嘟嘟車也不背對司機乘坐,避免內耳不平衡導致暈吐。

一次想要拍攝清晨「大地的呼吸聲」,楊文輝與郭糧鳴、葉晉宏一起前往思龍加村(Silaunja)過夜;攝氏十度低溫中,他蓋著被還不斷發抖,「怎麼能保暖呢?」蚊子整晚嗡嗡作響,他將蚊帳蓋住了頭,才能入睡。今年四月初為了拍攝日出,楊文輝又揹著一床棉被和一頂蚊帳去苦行林(Tapovana)附近的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住在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鄰居家的屋頂。

當他聚焦在麥田上,突然看見小女孩巴莎(Barsha Kumari)和薩禮塔(Sarita Kumari)各自提著一個米袋,在經過農田主人應允後,開始撿拾散落在田中的麥穗;接著以樹枝輕輕敲出麥子,收集成堆,再向小店換取零食。他想起在遊客朝聖地點,總見孩童上街乞討,難得眼前這兩位七歲的孩子懂得自力更生,精神可嘉,心生感動。

想到去年冬天,來賈格迪什布爾村發放毛毯時,看到一戶人家,七人蓋一床被子,也有村民將舊衣疊成三、四層,車成一床棉被,貧困刻苦,令他揪心。

就讀蘇利普拉政府學校的維琪(Vicky Kumar),每星期有三天,全家四點就起床收割蔬菜,六點前往市場賣菜,今年五月十二日浴佛典禮前夕,維琪八點到校練習手語演繹。楊文輝因此前一天晚上來到維琪家用餐過夜,準備凌晨跟拍。

那晚他看到維琪的媽媽辛苦煮飯兩小時,卻因男尊女卑的文化,讓男性先用餐;他吃在口裏,難過在心底。他想起上人開示「慈悲等觀」,盼望著會有那一天,人人平等相待。

蘇利普拉政府學校學生維琪一家人,在批發市場販售清晨剛採收的蔬菜。(攝影/楊文輝)

今年底回家之前

楊文輝二○○三年到英國打零工,朋友送他《靜思語》小冊,當他搭地鐵時隨手翻閱,感到十分歡喜;二○○七年返回馬來西亞,對比起英國人較為紳仕、客氣禮貌,他感覺自己的國家為求發展、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少了,令他頗有壓迫感。只能再度求助朋友,拿到《慈濟》月刊閱讀後,成為志工。

談起過往,在他十九歲那一年一個早上,母子倆還在陽臺談論晚上要一起去超市採買;但晚間回到家,就看到佛龕已蓋上白布,布置成靈堂了!父親說,母親在前往腎臟科複診時,遇到塞車,突然間呼吸困難,在車上往生了……說起這些,楊文輝還是淚眼婆娑,不捨母親才四十九歲就離世。

母親七歲隨外公從廣東信宜移民到馬來西亞,沒機會接受教育,在粗重的鐵工廠謀生,過度操勞傷了身體。楊文輝回憶幼時母親帶他去廟裏布施,畫面刻骨銘心,總覺得媽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成為慈濟志工後,他逐漸轉念釋懷,放下愛別離苦,每天將零錢投入竹筒做好事,將在慈濟所做回向給媽媽。

四十六歲獨身的楊文輝,並非毫無牽掛。上個月姊姊住院動手術,楊文輝心裏掙扎,拜託朋友探視;他與姊姊保持聯繫,放下擔憂,安住自心,待年底前返國,交棒臺灣志工繼續記錄。若問他所為何來?他說,我願當上人在菩提迦耶的眼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