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第一線,堅守三十八年

看到病人康復回家,就是支持我在護理一線堅守三十八年的主要動力;我也希望可以一直陪伴護理後進,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

八十七歲患有慢性病的謝先生,因為會喘,在家二十四小時都需要氧氣,有一天跌倒撞到了頭,被救護車送來醫院急診。剛到院時,他的意識不是很清楚,一般昏迷指數十五分是滿分,他只有九分,呈現中度昏迷的狀態,也就是對於外界的疼痛刺激,他可能會睜開眼睛,或者是發出呃、呃的聲音,用手把掐痛的地方撥開;可想而知,他當時撞到的嚴重程度,造成額頭、膝蓋、手肘都腫起來。

謝先生平常跟太太同住,兩個兒子已經往生,小女兒也結婚有自己的家庭;這樣子的情況,目前在臨床上很常見,身旁沒有年輕人,老先生生病,就老太太照顧;老太太生病,換成老先生照顧,長期體力負荷不來;當他們入院,護理人員相對地會多付出一些心力。

謝先生呼吸衰竭,需要使用呼吸器,活動範圍只能在病床上,事事都需要護理師協助,加上無法進食,也裝上了鼻胃管。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狀況漸漸好轉,開始做肺復原運動訓練,慢慢脫離呼吸器自主呼吸;再進一步,他從吃布丁、吃半流質食物,到能夠吃下一些固體餐食,也拔除鼻胃管。我們陪伴他練習走路,很開心他可以康復出院。

生命要用在有價值的地方,而且做得歡喜;看到病人恢復健康,就是支持我在護理一線崗位堅守三十八年的主要動力。不過現在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護理人力非常短缺,美國、加拿大、英國,就連鄰近的日本和新加坡,也面臨一樣的狀況。

各國邁向高齡化,加上少子化趨勢,護理需求不斷攀升,增加到一點三至一點四倍,人力需求更甚於以往,但有經驗的資深護理人力卻在減少。國際護理學會二○二三年根據數百件新冠肺炎疫情研究報告指出,疫情所增加的工作負荷和身心壓力,引發過度疲勞,我們正在面臨這波離職潮的困境。

目前臺灣護理職場仍以女性為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論逢年過節、颳風下雨,都需要二十四小時、三班輪值;女性可能歷經懷孕和育嬰,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也會下滑,都可能造成護理師選擇離開第一線。

記得二○○二年SARS時,媽媽跟我說很危險,希望我不要參與防疫工作;新冠疫情爆發時,媽媽已經不在了,我自己做主。當主管詢問我是否願意前往專責病房,我只回答:「我的護理師在哪,我就在哪。」陪伴護理後進與照護病人,是我的初衷,我希望可以一直做為護理師們的後盾,與他們一起用生命守護生命。

在今年三月到五月,臺北慈濟醫院主管帶領我們遠赴花蓮、高雄、臺南、臺中的護理學校去廣招新人;如果您的家中有護理人員,請一定要鼓勵他出來投入一線工作,因為家人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摘自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志工早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