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5《農四月‧十二至十四》
【靜思小語】願意承擔,就是對自己的肯定;感恩有機會付出,就會感受到幸福。
師徒因緣相續
自四月二十六日住院治療的德慈師父,病情每況愈下,於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時許,從花蓮慈院回到生活五十餘年的精舍,車行經「陶慈坊」,由朝山步道緩緩駛入,並在大殿前停駐片刻,一如往常般,依禮向佛菩薩銷假。
上人儘管百般不捨,仍步至慈師父病榻前慈語叮嚀──千般情、萬般愛,都要放下。我們師徒的緣很深,我很感恩你陪伴師父五十多年,菩薩道一定要繼續走,先去的人要先回來鋪路,師徒的情沒有隔離。我們這輩子共同開闢出一條人間菩薩道,四大志業利益眾生,要很感恩,去了就要趕快再回到慈濟世界。自然法則要看開,萬般都要放下,生死都要輕安自在,不用擔憂,因為我們的因緣相續,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法華會就已經共同在佛前發願,生生世世身體力行,未來的眾生還是需要你、需要我。師父為你祝福,你要發願,替師父先走、先鋪路,要做一個見人就笑的歡喜菩薩,多結眾生緣。
在外等候著,殷殷期盼慈師父回到精舍家中的常住眾與清修士,以五人為一組,依序入內探看問訊久未見面的大師兄。
苦守在最前線
近日臺灣每天新增三、四百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疫情十分嚴峻,臺北市、新北市尤其嚴重。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透過視訊向上人報告防疫現況,上人對慈院團隊開示:「感恩!現在的心情,不知道要用什麼言語來表達,唯有虔誠祈禱,期待天下人要覺悟。『大哉教育』,這一波疫情真是在教育眾生,過去重重造業,現在危機重重逼近,讓人深受困擾。盼望各位在前線作戰的大醫王、白衣大士、同仁菩薩們,要先保護自己,才能向外去救人。」
上人不捨哽咽表達,在嚴峻疫情的苦戰中,醫護人員在最前線,兵來將擋,要守住第一關的門,真的很辛苦。每位醫護人員都有家庭,但大家都抱著守護社會健康、守護大眾的愛在真誠付出,捨己為人的精神非常偉大,讓人很感恩、很感動!
「我無法投入,唯以一片真誠的心表達對大家的感恩,代表天下慈濟人發心立願做後援。不只是慈濟醫院,其他的醫療系統需要時,請院長也可以向他們表達,大家都願意支援,及時提供所需,以回報醫護這分捨己為人的精神。但願疫情的威力慢慢降低,讓站在危險線上,在許多日子以來,用精神意志力撐著體力的醫護人員,可以漸漸地恢復元氣。」
靜置混濁之水
因應臺灣疫情緊張,花蓮本會成立防疫總指揮中心。五月二十四日,聆聽防疫總指揮中心彙報,以及臺北、臺中、花蓮慈濟醫院主管線上報告各院收治量能準備後,上人為眾開示:「這一波疫情來勢洶洶,我們好像在與很頑固的敵人拉鋸作戰。佛經中有個譬喻教育,提到敵軍在前,英勇的將士守護城門關卡,必得披上戰甲,自我保護好,才能兵來將擋,阻止敵人入侵。看不見的病毒確實令人惶恐,但只有恐懼於事無補,我們要提高警覺,防疫如防敵,各院同仁都要做好嚴格防護,維護自身健康,才可以全力救人。」
「我知道醫療同仁都很辛苦,尤其臺北慈院同仁很忙碌、很累,要為社會大眾抵擋著來勢洶洶的病毒。要擋住病毒,有二種武器,就是虔誠與勇敢。醫師是最英勇的武士,站在第一線,再累也不退卻;請院長與主管們一定要關心同仁,而且要供應足夠的『戰甲』,讓他們有依靠,知道在自己背後有一股大力量支援著他們。」
上人也期許,從全球慈濟人自身做起,帶動全球民眾接受這一次的「大哉教育」,「過去長時間以來,從來沒有像這一波瘟疫是全球性的,病毒籠罩天下。我們要嚴守心靈的安全罩,勇於拒絕外面的誘惑,虔誠嚴守齋戒,不再放縱欲念,同舟共濟度過如海嘯的疫情災難。」
上人說,照顧好衛生、茹素護生,就是有效的防疫措施。雖然呼籲茹素效率有限,但不要氣餒,只要大家下決心宣導與落實,就能如兵將般穩固城門的平安。病毒隱伏在動物身上,不吃動物、不擾動病毒,就可以避免傳染到人體;猶如水裏有塵沙,只要不撩撥水,混濁的水波不起,自然塵沙沉澱,靜水清淨。
防疫人人有責
五月二十五日,聆聽防疫總指揮中心及各慈院代表連線報告後,上人開示:「雖然心情很沉重,但是我們不能悲觀,大家要嚴格做好防疫工作,力求人人平安。各院的醫療同仁很辛苦,但是再累仍然抬頭挺胸,要忍住、撐著,讓我很不忍心!不過,現在整個大環境都籠罩在疫情陰影下,要調整害怕的心為虔誠的心,虔誠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不只是醫療人員的職責,而是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要負起守護生命的責任。」
黃思賢師兄在中國大陸透過視訊連線,向上人報告此趟關懷行,以及山東慶雲慈濟醫院開幕典禮點滴。雲南省、青海省近期發生強震,撤離民眾缺乏禦寒物資,四川慈濟志工已備妥第一批物資運至災區。
「現在師父很想做的事,要借重當地慈濟志工的力量做到,分攤師父心靈的重擔,人人造福則天下平安。師父曾經說過,幸福是給具有感恩心的人;期待人人付出無所求,而且爭取付出的機會,感恩自己能夠行善造福,這樣的心靈感受自然就是幸福。所以說幸福是給有感恩心的人,付出無所求是最有福的人。智慧是給肯學習的人,我們大家都在學習當菩薩,要力行菩薩道,才能有菩薩道的心地風光,心才會很踏實。」
「期待人人都是菩薩的雙眼,都有菩薩的雙手,身體力行菩薩道,把握因緣成就菩薩。使命是給予肯承擔的人,願意承擔,就是對自己的肯定,也能得到人人對我們的肯定。機會是給有所準備的人,因為發菩薩心、有使命感,哪裏有需要,隨時準備啟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