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情

社論
社論

五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趨緩,亞洲卻開始升溫,病毒也持續突變,傳播速率更為猛烈。過去一年相對平安的臺灣此刻爆發疫情,全臺進入三級警戒,醫療體系一時來不及因應病患的暴增和診治。

有公衛學者受訪時表示,「防疫疲勞」導致人們態度放鬆是原因之一。對臺灣民眾而言,此刻方才感受到疫情的切身威脅,焦慮也限縮了行動的自由,以及人與人間的互動空間。

人流紛雜的臺北市萬華區為最初的感染熱區,進駐現場進行快篩的醫護人員觀察發現,有社區民眾怕被另眼看待,如何讓人們願意走出家門篩檢是否染疫,成為當時最大的考驗。另外,許多流浪者吃飯飲水也成問題,在民眾的恐懼中被指為「防疫破口」,似乎已被社會放棄。

所幸,嚴峻的疫情也激盪出人性溫暖的一面。靠著萬華在地熱心的店家、NGO組織及社工人員發放生活及防疫物資及宣導,九成以上的街友都戴上了口罩,有了基本的生活憑藉。

在臺北慈濟醫院,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醫師在失眠的夜裏想起,一位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家屬表達不使用葉克膜治療的意願,盼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他自己也深受感動,產生第二天繼續盡力而為的勇氣。

被視為「英雄」的醫護人員同樣背負著親情的牽絆,和病房中面對生離死別的衝擊,想為病人多做些什麼,但也並非都能如願。例如遇上病人往生,無法讓家屬到病床邊好好道別,目睹的悲傷因此也難以了結。

身為醫護的專業使命讓他們恆久堅持,盼能夠照顧好當下每一個病人。如臺北慈院專責病房護理長陳美慧所言:「我們不是英雄,是抗疫的志願者。」她說,只有用愛防護,將心比心,才能夠消弭此時人際關係的緊張和對立。

在本期主題報導中,臺北慈院除積極加開專責病房收治確診患者外,也以醫院規格承接一間防疫專責旅館。同時,海內外慈濟人在防疫規定的難行能行中,仍勉力展開慈善行動。

同樣是五月下旬,證嚴上人座下的首位出家弟子德慈法師捨報往生,他跟隨上人潛心於自力耕生近六十年,深信唯有磨練自己不怕勞苦,才能為眾生付出。他為靜思精舍樹立家風典範,對人始終慈悲關懷。此時此刻更讓人感悟,人間至情莫過於為世間注入美善的力量。